中西医结合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分为二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是从数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指导与影响,归纳、演绎、推理出来的医学理论,并沿着自己的轨迹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发展成熟。它的“天人相应”学说是机体整体化、机体与环境统一观的体现。阴阳、五行、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都充满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思维。体表与内脏、脏腑与五官、脏腑与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互相联系的思想,在病因病理学中的发生发展的平衡调节观,治疗工作中的辨证论治的原则,都有着极丰富的科学内容。中医药治疗一些慢性病、身心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毒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等的疗效优势,丰富多彩、简便廉验、接近自然、副作用较少的治疗方法,在预防与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等,均能体现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的巨大生命力。
西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欧州文艺复兴之前,西医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传统医学。在欧州文艺复兴后,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西医学,借助实证研究发展为实验医学,并逐渐形成现代西医学,其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医学。西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较多,主动吸收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先进成果和技术、方法,丰富和发展西医学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重视实验科学和实证的逻辑方法,观察细微、准确,能充分运用现代仪器设备测定反映疾病病理改变和病变过程的理化指标,有客观的、精确的定性定量的数据,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判提供可靠的依据。西医学对一些急性病、外科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有其独特的疗效。
, 百拇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迥异,各有优势,同时,又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或缺点。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缺乏精确的客观指标,以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直观检查为依据,难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理论阐述也比较笼统。西医学由于受细胞学说、机械唯物论的影响,比较注重分析局部器质与功能的病变,较少注意机体的整体性和各部之间的密切联系。
总之,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分析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在结合的具体环节上应权衡两者利弊,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继承发扬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品格,是医学文明的动力。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贵在创新,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但是,发扬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践,必须继承中医药的一切精华,先做到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才能整理提高,继承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没有认真的继承,发扬就缺乏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与发扬两者是统一的,不能互相代替,更不能绝对分割。“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这是我们在处理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准绳。
, 百拇医药
创新的核心是研究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性。欲使研究具有先进性,首先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构思。要充分了解同类研究的沿革与现状,分析其不足与缺陷,客观评价自己的科研条件与人员素质,确定研究范围与目标,设计优于已有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要从人体观、疾病观、病证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寻求优于中、西医方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多学科研究的协同性
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不断融合同时代各学科先进思想和技术而不断前进的历史。它是自然、人文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中医学应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论从社会、心理、环境的协调中去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开创了认识人体复杂体系的独特途径,形成对人体整体动态和个体化的认识,包含了丰富的人体多样性的信息。中医学许多领域都为现代各学科交叉科学研究的前沿提供了思路和切入点。同时,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只有多个学科的参与和高度的融合,有效地利用传统和现代科技的思路、方法和成果,才可能不断推进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 百拇医药
多学科研究方法,就是围绕研究目标,充分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面、多途径的协作研究,以祈在人体科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多学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其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并存的现实状况,为其实现中西医结合和中医技术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空间。中西医结合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基础学科及高科技领域,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物理学、化学、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将其推进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建立起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从整体功能认识和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与中医药学科科学性和先进性相适应的医学体系,使中西医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求同存异逐步结合的渐进性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学科,它的研究和实践仅有50年的历史,虽然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但毕竟时间还短,系统经验较少,思路与方法也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因此,在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主张多形式、多思路、多方法、多层次地开展工作,不能强求一致,急功近利。完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术,切实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要遵循求同存异、逐步结合的渐进性原则。中西医结合事业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应当允许通过各种办法总结经验,探索未知。
最初的中西医结合以中医学和西医学之间的交叉兼容为主,兼容不仅仅在药物和医疗手段上,在理论和方法上也逐渐兼容。西医的基础医学、现代诊断学、特效西药和外科手术等,均应成为中医学兼容的内容;而中医的整体观、疾病观、辨证论治和传统方药、针灸等精华,也应引起西医的重视,成为西医学兼容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的思维方法就是中西互补。中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互有短长,互补性很强。取长有方,补短有术,就会促进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这是一种互补性的结合。总之,交叉兼容是基础,互补结合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结合创新是中西医结合的奋斗目标。, 百拇医药(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医学是从数千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指导与影响,归纳、演绎、推理出来的医学理论,并沿着自己的轨迹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发展成熟。它的“天人相应”学说是机体整体化、机体与环境统一观的体现。阴阳、五行、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都充满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思维。体表与内脏、脏腑与五官、脏腑与脏腑之间密切相关、互相联系的思想,在病因病理学中的发生发展的平衡调节观,治疗工作中的辨证论治的原则,都有着极丰富的科学内容。中医药治疗一些慢性病、身心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毒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等的疗效优势,丰富多彩、简便廉验、接近自然、副作用较少的治疗方法,在预防与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等,均能体现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的巨大生命力。
西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欧州文艺复兴之前,西医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传统医学。在欧州文艺复兴后,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西医学,借助实证研究发展为实验医学,并逐渐形成现代西医学,其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医学。西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较多,主动吸收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先进成果和技术、方法,丰富和发展西医学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重视实验科学和实证的逻辑方法,观察细微、准确,能充分运用现代仪器设备测定反映疾病病理改变和病变过程的理化指标,有客观的、精确的定性定量的数据,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判提供可靠的依据。西医学对一些急性病、外科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有其独特的疗效。
, 百拇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迥异,各有优势,同时,又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或缺点。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缺乏精确的客观指标,以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直观检查为依据,难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理论阐述也比较笼统。西医学由于受细胞学说、机械唯物论的影响,比较注重分析局部器质与功能的病变,较少注意机体的整体性和各部之间的密切联系。
总之,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分析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在结合的具体环节上应权衡两者利弊,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继承发扬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品格,是医学文明的动力。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贵在创新,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但是,发扬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践,必须继承中医药的一切精华,先做到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才能整理提高,继承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没有认真的继承,发扬就缺乏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与发扬两者是统一的,不能互相代替,更不能绝对分割。“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这是我们在处理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准绳。
, 百拇医药
创新的核心是研究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性。欲使研究具有先进性,首先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构思。要充分了解同类研究的沿革与现状,分析其不足与缺陷,客观评价自己的科研条件与人员素质,确定研究范围与目标,设计优于已有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要从人体观、疾病观、病证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寻求优于中、西医方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多学科研究的协同性
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不断融合同时代各学科先进思想和技术而不断前进的历史。它是自然、人文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中医学应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论从社会、心理、环境的协调中去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开创了认识人体复杂体系的独特途径,形成对人体整体动态和个体化的认识,包含了丰富的人体多样性的信息。中医学许多领域都为现代各学科交叉科学研究的前沿提供了思路和切入点。同时,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只有多个学科的参与和高度的融合,有效地利用传统和现代科技的思路、方法和成果,才可能不断推进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 百拇医药
多学科研究方法,就是围绕研究目标,充分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面、多途径的协作研究,以祈在人体科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多学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其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并存的现实状况,为其实现中西医结合和中医技术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空间。中西医结合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基础学科及高科技领域,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物理学、化学、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将其推进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建立起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从整体功能认识和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与中医药学科科学性和先进性相适应的医学体系,使中西医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求同存异逐步结合的渐进性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的学科,它的研究和实践仅有50年的历史,虽然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但毕竟时间还短,系统经验较少,思路与方法也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因此,在现阶段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主张多形式、多思路、多方法、多层次地开展工作,不能强求一致,急功近利。完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发展中西医结合学术,切实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要遵循求同存异、逐步结合的渐进性原则。中西医结合事业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应当允许通过各种办法总结经验,探索未知。
最初的中西医结合以中医学和西医学之间的交叉兼容为主,兼容不仅仅在药物和医疗手段上,在理论和方法上也逐渐兼容。西医的基础医学、现代诊断学、特效西药和外科手术等,均应成为中医学兼容的内容;而中医的整体观、疾病观、辨证论治和传统方药、针灸等精华,也应引起西医的重视,成为西医学兼容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的思维方法就是中西互补。中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互有短长,互补性很强。取长有方,补短有术,就会促进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这是一种互补性的结合。总之,交叉兼容是基础,互补结合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结合创新是中西医结合的奋斗目标。, 百拇医药(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