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56927
中医怎样才能姓“中” 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大家谈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9日
     中医怎样才能姓“中” 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大家谈

    中医怎样才能姓“中” 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大家谈

    中国中药材GAP网 2006年1月12日

    作者:刘燕玲 杨秋兰 来源:《健康报》2006-1-12报道

    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关于中医药必须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办事,不能盲目照搬西医模式管理中医的讲话,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代表们说,这番话一针见血,指出了制约中

    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什么最迫切?人才培养

    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徐怀恩谈了这样一件事。2004年,甘肃省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名中医,在选出的28人中,64岁以下的仅两三人,而且在评选中就有老中医去世。他感慨地说,人才的匮乏和断档,比中
, 百拇医药
    医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更严重。

    人才培养要适合中医的特点和规律。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季伟苹说,目前中医药教育的目标、形式、内涵,究竟是与中医药协同发展还是背离,值得深入研究。现在,学生招得越来越多,专业设置

    越来越宽,但中医教育内容萎缩,中医基础理论削弱,实践能力下降,老中医、病人以及学生都不满意。

    在人才培养上,资源紧缺与资源过剩并存。在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袁长津看来,现在人才培养存在着教育与临床脱节的问题,教育部门培养多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往往脱离医、教、研对人才的实

    际需要,盲目扩招造成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各地都很突出。长春市卫生局副局长马平认为,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多数留在了城市,而中医院毕竟数量有限,综合医院中医科需要的人很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他们在综合医院不能从事西医工作,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
, 百拇医药
    什么最具争议?中药制剂

    制剂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各级中医院。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国华说,现在中医院制剂严重萎缩,一是现在制剂室要求实行GMP规范管理,几十万到上百万元的投入使中医院不堪重负;二是生产能力

    大于实际需求,设备闲置状况严重,制剂成本剧增;三是中医乃实践医学,药物研制靠成千上万的病例积累,疗效经得起临床检验,与西医药物研制方法完全不同。现在的政策却是,管理中药像管理西药一样,也要从动物实验开始,这是否符合中医发展规律?

    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兼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认为,专科专病专药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基础,但中医中药分开管理后出现一些违背中医规律问题,如新药研制中的大处方与含毒药物受到严格限制。他认为,“是药三分毒”,但通过炮制和配伍可以解决毒性问题,一些千百年来的名方名药,如“中医三宝”至宝丹、止血丹、苏合香丸等,由于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成分,又是大处方,按现行规定此类药物今后不能用了。“以毒攻毒”历来是中医的治则之一,也是攻克疑难重症的有效措施,这些药物被限制,教师不教,药厂不生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 百拇医药
    什么最重要?政策制定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谈到了他去云南的感触:一位民间老中医由于医术好,当地群众排队找他看病,但老人没有行医执照。有人建议给他特批,但管理部门回答:不行,出事谁负责。他认为,像这样民间师承出身的中医,不少人具有真才实学,但由于条件和环境所限,未能取得学历和执业资格,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国情,尤其对贫困边远、缺医少药的地区不能一刀切。

    季伟苹在谈到中医政策问题时,介绍了上海一家仅有48张床位的区级中医院。这家医院以中医药为主,仅有X线机、B超等最基本设施,在医保政策出台前医院运行良好,但现在连生存都困难。因为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药品的收入比例被严格限制,这对检查、手术以及服务费用相对较少,而药品收入占较大比例的中医院来说十分不利。医院职工反映:不用中药怎能体现中医院的特点?这样的政策对保持发扬中医特色优势有利吗?季伟苹认为,至少中药饮片收入应全部返还,因为饮片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又有价格低廉的特点。var iadtimes=0;
, http://www.100md.com
    全科医学召唤中医的融入

    中国中医药报 2005年12月22日

    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由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2005北京第二届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高级论坛会”于9月20日~9月27日在京召开,会议的主题分别为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疾病管理与社区适宜技术应用、美国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国全科医学培训三部分。北京市卫生局加大了全科医学学科和全科医师培训建设的力度。这是中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尽管“全科医生”在中国还为数不多,“全科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它的发展有着天然的成熟土壤。因为中医药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生长、繁盛了几千年。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曾经说过:“中国的中医与全科医学,在服务理念上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因此正确对待发展,抓住机遇是中医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时代要求中医尽快融入全科医学体系。
, http://www.100md.com
    一、中医学具备全科医学的先天基因

    全科医生由来已久,最早起源是在18世纪,而全科医学的正式认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医学的全科相关理念可以上溯到我们的《中庸》。中医学不同于现代的全科医学,但是中医学的全科特点却久已有之,他们的内在理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扁鹊入乡随俗,周游列国,或为小儿医,或为带下医,或为老人医,甚至为国君治疗过疾病。从治疗疾病的种类上看称为全科殊不为过。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涵盖了针、灸、砭石、导引、按跷、祝由、汤液等,内容非常丰富。可见中医自古就有掌握十八般武器的传统。古代医家大都像孙思邈一样,不问长幼妍媸、华夷愚智、怨亲善友,一视同仁,造福一方。或州府县镇、或十里八村,也颇类似社区的内涵。中医自古就具有全科医学的基因。

    二、中医理论内涵包涵全科医学特质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不仅具有悠久的全科诊疗历史基因,而且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均具备全科医学的特质,从而在实际的临床中能有效地服务百姓。第一,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因此针对每一个就诊者都能够三因制宜,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既具有全科医学的特点,也是发展并融入现代全科医学的理论前提。第二,诊断的简便性和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医在当代全科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活跃性,并且决定了在全科医学领域必然会有所作为。第三,中医学以人为本,重视与人沟通,突出服务观念,诊疗成本低廉,符合基层医疗改革实用技术加高情感的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第四,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层实践,融入全科医学有利于中医人才的成长。这一点与西医的成才途径有所区别。因此,中医理论包涵全科医学特质,中医发展需要全科医学实践作为根基。

    三、时代呼唤中医进入基层,融入社区医疗体系

    首先,中国当代医疗体制的改革,需要中医学融入全科医学体系。21世纪中国的医疗改革必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的发展适应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方向。高效率、高覆盖、高满意度,再加低成本,是全科医学的特点,是基层百姓的真切需要,中医学具有和全科医学的天然亲和力,在全科医学的发展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
, 百拇医药
    其次,中医自身的发展要求中医尽可能地融入全科医学体系。众所周知,中医学在当今发展中出现了本位特色缺失、临床疗效下降等现实问题。而社区基层正是中医的用武之地,正是回归本位特色,彰显中医疗效的最佳场所。基层的实践对于促进中医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基层的医疗实践能够为中医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献支持。

    再次,国际医学潮流的推动也会促进中医尽快融入全科医学体制。全科医学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现在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拥有全科医学学会和全科医生学校。全科医学发展的波涛已经不可阻挡地来到了中国,而中国的中医必然受这个浪潮的推动焕发自己本有的特质并在新的融合中有所创新、有更新的发展。

    社区全科医疗体系的建立已经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作为新生事物,国人并不完全了解全科医生的来源以及作用,但是国际上对于全科医生有着明确的定位和要求,同样有着明确的回报。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贴近群众,符合百姓生活的全科医学必将发展起来,而中医药有着天然的全科医学亲和力,因此发展中医事业、促进全民健康,就必须积极地把中医纳入到全科医学的范畴之中,投身到这个事业中来。全科医学召唤着中医,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全科医学。var iadtimes=0;
, 百拇医药
    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扫描

    中国中医药报 2005年8月22日

    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掘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而且还要继承整理当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整理总结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的工作。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中医药行业实施以“名医、名科、名院”为核心的“三名工程”,这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中医药影响的有效措施。名医是“三名工程”的核心和根本,只有有了名医才可能有名科名院,也才可能使中医药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百拇医药
    因此,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研究,是中医药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十多年来,我国对促进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

    一、名老中医有了“法定”的弟子

    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颁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截至目前为止,已先后三批对1607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继承人,进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

    为名老中医配备学术继承人这种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形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教学规律。从培养目标来看,继承工作属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要求基本掌握和达到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临床水平或技能水平;从教学内容来看,继承教学主要是学习继承指导老师已有的经验和专长,要求继承人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教学方式来看,继承工作的教学以跟师临床实践为主,一方面,指导老师通过口传面授、临床应诊和实际操作向继承人传授他们的经验和专长,另一方面,继承人通过跟师学习和不断实践,学习继承老师的经验和专长。
, http://www.100md.com
    1.第一、二批继承工作成效显著

    第一、二批共确定1021名(次)老中医药专家为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43名学术继承人。第一批继承工作着眼于抢救年事已高的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第二批继承工作调整为在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同时,侧重于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第一、二批已按照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出师率为84%左右。从总体上看,成绩是显著的。

    (1)大多数继承人经过3年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临床(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有显著提高,相当一部分继承人已被聘为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成为当地中医药学术和技术骨干。

    (2)继承人通过撰写跟师笔记、临床病历、学习月记、学术论文和结业论文,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了指导老师经验和技术专长,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得到继承和发扬。
, http://www.100md.com
    (3)不少继承人在3年学习期间主持或参与了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结合临床实践对某些专科专病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整理和发展。

    2.第三批继承工作要求高

    2002年11月12日确定马在山等586名同志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朱蜀云等942名同志为学术继承人。在第三批带教老中医中有不少曾是第一、二批指导老师,在学术继承人中有硕士研究生138人、博士研究生35人、副高级职称312人,还有12位年轻的主任医师。这充分说明该项工作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第三批继承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继承人不仅要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和技能技艺水平,还要求能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从而培养学术继承人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 百拇医药
    为此,第三批继承学习适当简化了过程管理,强化了目标管理。强调在3年继承教学期间,必须抓紧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跟师临床实践、阶段考核和结业考核。跟师临床(实践)是继承教学的主要特色和关键环节,必须确保跟师临床(实践)的时间和带教质量。同时要求适当组织一些相对集中的学习,如按学科门类举办讲习班、研修班,请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著名的老中医药专家介绍学术经验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术继承人不仅学习了指导老师的经验,还能博采各家之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临床和实践能力。

    3.广东省中医院“师带徒”创新法

    广东省中医院从2000年起实施“名医工程”,得到了全国名老中医的鼎力支持。该院在借鉴传统“师带徒”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了“集体带、带集体”的带教方法,先后有近百名中青年专家拜师38位名中医,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中医临床高级人才的培养之路,培养出了一批包括荣获“全国首届青年女科学家”林琳在内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2004年12月,该院又举行了第四批中青年专家拜师全国名老中医仪式,又有26位中青年专家成为石学敏院士、邓铁涛教授等10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徒弟。
, http://www.100md.com
    二、各地继承工作“花样多”

    我国各省市以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开展了本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的继承工作,四川、陕西等地系统对本地区名老中医经验进行了整理研究,举办名老中医讲习班、专题讲座,出版了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系列论著;广东、辽宁、浙江等省组织审定了省级名中医;上海、成都、江西、吉林等地建立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发挥老专家作用,加强中医药学术传承。许多地方利用计算机手段在研究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名老中医专家系统。

    三、争当新一代名医

    为了满足大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培养出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比较深厚、中医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合格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努力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基础上,于2003年组织实施了旨在培养新一代名医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并由此在行业内兴起了“跟名师、读经典、多临床”的热潮。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纷纷把注意力和工作精力进一步聚焦到如何提高中医药疗效和防病治病能力这一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来,并且在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
, 百拇医药
    四、首登国家科技攻关“高雅之堂”

    2005年4月27日,国家正式启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该课题为“十五”后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是科技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反复论证、认真研究后确立的,这也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研究第一次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名医。该课题以百名有独到学术思想、临床疗效突出的名老中医为对象,研究提炼他们创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收集名老中医专家诊治的典型病历,研究其辨证思维特点,分析挖掘其取得疗效的共性规律;探索研究建立个体化诊疗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方法。课题由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内容的纵向研究和综合集成的横向研究组成,是全新的研究型继承工作,体现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结合、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结合、个体经验的总结和群体规律探索的结合。
, 百拇医药
    该课题涉及100个子课题、600多名研究人员、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0个单位,这是以往攻关课题所没有的。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专门成立了专家顾问组,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方向和重要技术环节进行把关,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审定;同时,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课题的日常管理,制定管理规范并检查执行情况,加强对有关工作的协调,负责课题研究、组织管理等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组织对课题进度的检查,进行课题研究进展的信息、成果的宣传。

    五、中医药名师高徒“论剑”

    由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朱良春等我国著名老中医发起,中华中医药学会、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南通市中医院承办的“2005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6月28日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此次学术盛会汇集了全国三十余位名中医及其数百名弟子,以期“承接岐黄薪火,传承中医衣钵”。
, 百拇医药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她说,认真做好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工作是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2005年还要完成对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中期检查,以确定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相关政策。

    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代表老一辈中医药专家发言。他特别强调指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至今仍然有不少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江苏著名中医曹颖甫先生就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下。我是读了他的《经方实验录》之后,才开始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的。中医学与我们的国家一样,历经磨难。目前中医学术萎缩的局面仍然存在,但自从几年前广东省中医院启动拜师活动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年中医的水平提高很快,这在2003年抗击SARS中就显示出威力。”

    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的优秀代表陈达灿教授表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医药学疗效的发挥,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医药的学术精髓,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名老中医药专家在毕生的学术探索和临床实践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我有幸拜朱良春先生为师后,在他言传身教下,对‘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认识,解决了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使自己的学理和临床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次学术会议采取先由学术继承人介绍其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讲述继承的学术精髓,然后由导师分别予以点评的形式进行。这种“徒讲师评”的组织形式别开生面,既是对弟子学习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对名师精辟之论、金石之言的一次宣扬,将极大地推动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在会上透露,学会将继续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研讨会等品牌活动打造成精品工程,并将于今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国医大师”颁奖大会,以彰显一代名老中医的国手风采。var iadtimes=3; (毛嘉陵 白晓芸),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