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0534
SOS!SOS!——北京急救人才告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31日 《中国医药报》 2006.08.31
     因为一个无证医师的出诊,北京红十字会急诊救助抢救中心(999)成了被告。

    在999受到质疑的同时,一个存在于我国医疗行业内部的现状浮现在人们眼前:急救人员短缺,不少急救医生没有医师证。而急救人员的严重流失,更让有识者担忧。据统计,两年时间里,北京120急救中心招聘的85名临床医学毕业生,目前留下的只有4人,其余81人另谋出路。而来自999急救中心的消息称,其人员流失率也在50%以上。

    急救中心人才缺乏、急救医生渐行渐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无奈和无助?

    直到现在,状告北京999的当事人王玉玲依然认为,父亲王才的死,999难脱干系,“来接我父亲的人,没有医师证,不是医生!”

    7月24日,王才家属告999一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大屯法庭开庭。王家人认为,正是因为999派出了一名没有医师证的急救员,致使抢救过程中出现错误,从而为王才四个月后的死亡埋下了隐患。
, http://www.100md.com
    法庭至今没有做出宣判。但对于当日出诊的急救员没有医师证的说法,999没有提出异议。

    此案经媒体报道,999因派出没有医师证的急救员出诊备受质疑。999辩称,当天的急诊员虽然没有医师证,但有急救员证,不属于非法行医。

    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东东则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全国急救人员短缺,存在不少没有医师证的急救医生,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找到解决办法。

    在一家名为中华急诊网的论坛上,一篇《急救医生路在何方》的帖子引起业内人士的极大反响,包括120急救人员、医院急诊科医生、医学院学生等的留言达万余条。一急救医生称,文章中提到的“高级搬运工”、“吃青春饭”、“收入比民工还少”等说法,正是目前中国急救人员的真实写照。

    ■急救领域难留人

    北京120工作人员介绍,由于120的急救医生要持证上岗,面临的又是多重复杂的环境,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无法适应,所以必须在执业医生(有医师证者)的指导下跟车半年以上,还得边工作边考取医师证。不少医生取得医师证后,就离开了120。“120想直接招聘有经验的执业医生,又招不到。”120面临人员短缺困境。
, http://www.100md.com
    999相关负责人对急救人才的短缺情况也同样表示了无奈:目前999招聘的急救医生全部要求是本科毕业,但“很难招”。“不了解这种工作性质的招过来没做多久就走了,了解的招都招不来。”更多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还是愿意到医院做临床。

    “有医师证的不愿干急救,想干急救的没有医师证,这就是现在急救的困难。”孙东东一语中的。

    事实上,急救工作环境艰苦、职业风险大已成为困扰急救医生的主要因素。

    一辆急救车一夜出车10次,“这已经不错了,一夜还出过18次车。活多时,一顿饭要吃4次。”一位刚毕业两年的护士说。

    “很多时候我们只用搬运病号,‘高级搬运工’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一名老120急救医生说。

    北京市120急救中心宣传科主任黄颖说,120每天出车次数都在五六百次以上。很多患者没有生命危险,急救人员适当处理后,直接将患者转运到医院。120每天有20%~30%的出诊都是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需要用车。这些患者熟知自己的病情,医院里也有他们的病历资料,他们拨打120只是希望解决交通工具。急救医生充当更多的角色便是抬担架的“搬运工”。
, http://www.100md.com
    与此同时,在一些突发事故的现场,急救医生要爬山下沟冲到现场抢救,本身就存在危险。他们说,急救医生就像下井工人,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而“在所有医生中,急救医生的地位最低,没人瞧得起”。在《急救医生路在何方》的帖子里,许多急救医生跟帖表达了这一观点。

    事实上,门诊医生和急救医生都是医生,但在患者那里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患者排队去医院看病,怕医生问得少,央求着医生多问问情况。而面对急救医生耐心、主动地询问病情,患者却不耐烦。

    一名辞职但不愿透露姓名的急救医生称,他曾很爱这行业,但因责任大、无端的投诉太多,最终选择离开。有一次,他在厕所内抢救发病的老年患者,“跪在尿液里抢救老人”,但最终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第二天接到单位领导的电话称,患者家属向卫生局投诉急救医生“三请才到”。后来才知道,此前家属曾两次找到社区医院,但值班医生不出诊,最后才打的急救电话。
, 百拇医药
    而在充满职业风险、没能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急救医生还不得不面对报酬低的困顿。黄颖证实,进入北京120的急救医护人员,最初一年里每月才几百元,工作两年后,会提高到2000多元。“这样的收入与急救人员的付出不相符。”

    ■“万金油”职称难评

    在遭遇工作条件不佳、待遇较低的同时,急救医生还面临着无专业归属的困惑。

    北京120中心站年龄最大的一名急救医生50多岁,仍每天跟车进行院前急救。“就是盼着提副高职,真不容易。”中心站的高医生说,“中国急救医学发展时间短,急救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急救医生评级只能挂靠在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同时,由于急救医生要全面掌握各医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人们说的‘万金油’,不精通专科,所以造成职称评定的困难。”

    “整天忙着出车,学习总结的时间都没有。”年轻急救医生刘伟说,“出车急救时,患者家属反感医生多问,导致急救医生积累资料困难,业务水平提升较慢,写论文都没有一手资料。”
, 百拇医药
    虽然中心每周都有培训,但繁重的工作占据了急救医生大部分的时间,学习和积累病例资料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在大多数急救医生看来,他们没有前途广阔的未来。

    而单纯按目前医师法的规定,“N医生”仍不能单独出车。

    相对于考取了医师证的急救医生的频频跳槽,急救站的一些“N医生”,则大多稳定得多,但按照目前医师法的规定,他们不能单独出车。

    N医生指的是干了好多年,还没医师证的医生。无论是120还是999,都拒绝向记者透露“N医生”在急救中心所占的比例。

    999被告的官司中,到王才家出诊的宋立华就是这种N医生。

    “车祸急救中不怕脏,不怕累。”提起宋立华,999副院长郭肃清这样介绍。他说,宋立华背起满身是血的伤者一点儿都不含糊。由于宋立华是卫校毕业,曾多次考过医生证,就是考不下来。医院不忍心让他下岗,一般安排在院内不单独出车。就在这次出事前,宋又报名准备参加医师证考试。
, 百拇医药
    郭肃清说,999一些年龄较大的急救人员都是卫校毕业,虽然一直没考下医师证,但他们都经过急救员培训有实践经验,单纯按目前医师法的规定照旧不能单独出车。

    ■新职业仍难独当一面

    7月24日,999律师童云洪在法庭上辩护称,急救行为是对患者进行的护送、协助、转诊的过程,这种行为不属于医师法中规定的医疗行为,所以只要具有急救员证资格即可实施急救。

    “总不能让博士干急救吧。”郭肃清无奈地说,目前中国没有《急救法》,急救体系仍在探索中,究竟何种资质能从事院前急救,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据了解,目前国际通行的两大急救体系是美日模式和法国模式,美日模式强调第一时间将伤员运往医院,以急救员为主,入院前不做急救处理;法国模式更注重院前急救,在急救车上设立医生,现场抢救稳定患者病情,为下一步入院抢救赢得时间。
, 百拇医药
    “北京的救护模式介于两者之间。”一位到国外接受急救培训归来的急救医生安铁峰曾对媒体说。

    目前北京的两家院前医疗急救机构120和999各自采取的是不同体系。黄颖称,每辆120急救车上都配有执业医生,强调院前抢救。999急救中心的网站介绍,999急救是以美国“简单现场处置,快速后方转运”的急救模式为基础建立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3季度公布的第四批新职业中,医凭然ぴ?br>位列其中。

    公布中称,现场救护是我国现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将医疗救护员确立为职业,并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医疗救护人员的职业能力,对于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005年12月27日,国家卫生部发布公告,同意将医疗救护员等纳入卫生行业特有职业范围,卫生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将开展这个职业的鉴定工作,经培训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 http://www.100md.com
    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的这两个新政策的出台,都似乎难以解决目前的急救医生匮乏的困境。

    日前,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设立医疗救护员这种新职业,意在普及社会的急救知识,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急救医生缺乏的现状。但这位负责人强调,医疗救护员单独出车行医是不允许的,“因为医疗救护员没有行医资格,无法开方用药。”

    卫生部医政司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只有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生才能从事医疗活动,医疗救护员作为急救人才的补充,跟通常所讲的急救医生还是有区别的。医疗救护员作为新兴职业,还没有相关的规范体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医疗救护员难以承担急救重任”。

    文/耿小勇 王卡拉, 百拇医药(耿小勇;王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