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606
给生命“终”诚之爱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4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02期(总第2357期 2006.09.04)
     上海社区医疗特色系列报道之三

    上海临汾社区中心积极开展临终关怀医护服务——

    本期,跃入我们视野的是上海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它作为一家街道医院成立之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临终关怀”项目的开展而一炮走红。这一项目使它成为上海社区卫生开展的示范,成为社区临终关怀领域的领跑者。

    “小字辈”突破思想禁区

    1993年初,临汾街道医院成立,当时日门诊量只有50人次左右。“所有的医院都在争取门诊量,然而街道医院年纪小——新成立的医院难以迅速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个头儿也小——技术力量、医疗设备等均逊于二、三级医院。这么个‘小字辈’自然挤不过别人。因此,当时街道医院决定另辟蹊径,寻找根除软肋的‘窗口’。”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临汾中心)党委书记张尽管没有经历医院的组建,但对于医院的发展历史了如指掌。
, http://www.100md.com
    张介绍说,当年,临汾街道医院做了一次社区问卷调查,以便挖掘医疗的空白点。他们发现,在寻求医疗服务的人群中,有一群人值得关注,那就是身患绝症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往往年龄较大,用现代医疗技术手段无法治疗其疾病,而到死亡的一段时间内身体非常痛苦。同时,老年人中的1/3是在医疗机构中过世,1/3居家死亡,还有1/3在急诊室里离开人世。后两者由于没有得到长期和周到的医疗看护,往往死亡过程非常痛苦。在得到这个调查结果后,街道医院的管理者找到了那扇“窗口”——何不关注“临终关怀”呢?要知道,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让更多的人走好人生最后一段路,安详而非痛苦地离开,这是可以通过医疗手段来达到的。此外,从改善医院经营的角度出发,这片空白能为医院赢得病源和口碑!

    启动临终关怀项目,这个在当时避讳“死亡”话题的时代,多少显得有些出位,究竟该怎么做?院方决定,一方面查看文献资料,了解海外经验;另一方面,走出去实地考察和学习。当时,上海已有一家养老院在尝试性地开展临终关怀项目,院方经考察后认为,养老院的意识领先,但做法还不完善。于是,又辗转到香港、台湾等地学习相对成熟的操作模式。可以说,临汾街道医院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在比较高的起点,缩短了自我摸索的时间。在最初的组织架构建立和管理流程设计的时期,他们只有2个各设有3张床位的病房对外接受以肿瘤为主的绝症晚期患者,这标志着临汾医院踏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为濒死患者点燃生命终途的火把。
, 百拇医药
    捧在掌心里的“宝贝”

    “死亡”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刻意规避的话题,却成为重点开发的项目,以救死扶伤为最高使命的白衣天使,要接受被护理者以生命结束的结果,这在医院内部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患者来说,最痛苦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对死亡的不安。因此,医护人员除了要缓解他们的身体痛苦之外,更多的时候是缓解他们的精神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会有心理阴影,即心灵‘灰暗地带’,因此对医院管理来说,最难的或许不是治疗方案,而是员工的思想认识。”张在回顾第二阶段发展期时这样概括。他同时告诉记者,2004年的时候,响应上海市政府发出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当年,上海市很多街道医院都进行了改制,临汾街道医院从此改建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时期,也正是他们的第二阶段发展期。

    在缓解身体痛苦方面,他们采用“姑息疗法”,在减轻痛苦的前提下延长病患的生命,称为“安宁死”。而我们常常听说的“安乐死”则是采用积极的措施加速病患死亡,这在国内是尚未被允许的,临汾中心也非常坚决地贯彻这一原则。
, 百拇医药
    由于恐惧死亡、等待死亡、抵制死亡而出现的病患急躁、抑郁等各种情绪,往往会影响医护人员为他们提供缓解疼痛的治疗。“最多的时候是交谈。”据说,临汾中心负责人庞连智只要一有空就往临终关怀室跑,问问这位老人感觉如何、那位老人还想吃点什么、有什么人想见、有什么心愿未了。只要手机一响,病患或家属有需求,他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看来,病患的时间是倒计时,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了。

    “尽管我们开展的临终关怀项目名声在外,但事实上项目主要产生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目前,中心已有病床40张,拥有7名护士和5名医生的临终关怀病房不产生经济效益,却是全中心“捧在手里的宝贝”。

    由于长期与濒死患者接触,很多医生护士难以承受因此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中心管理层也非常重视这部分医护人员,对他们的付出做出肯定。一般而言,该病房医护人员的收入要高于其他科室的人员,各项学习机会和荣誉评选也优先给这个病房的医护团队。其他科室的人员也会轮流到这一病房体验,理解该病房医护人员的辛劳,同时让他们亲身理解到,待遇倾斜是对医护人员对于“临终关怀”爱心奉献的肯定,并认识到越来越多的门诊患者的到来也与临终关怀项目的积极开展有关,这一病房通过创造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全中心的经济效益。
, 百拇医药
    一位在该病房工作了10年的谢护士告诉记者,她已经送走了360多位老人(整个病房10年间送走超过800位老人)。她坦言,在工作近2年的时候,自己一度有很强的心理压力,幸亏有院方的及时调解和个人的调整,才度过难关,现在,她已经能够非常坦然地面对这份工作了。

    探索路上再求新

    “目前,我们进入了临终护理探索道路的第三阶段,在摸索新模式的前提下,将已有经验积极与同行分享,让整个社会都对人生的最后一段路有更好的认知意识。”张表示。为此,中心还专门辟出一间交谈室,这里可以播放死亡教育片。记者在现场看到,临终告别室内的背景幕布是可以调节的,可依据病患的宗教信仰做适时变换,并配有各种宗教音乐资料供播放。许多老人已经卧床不能动了,但他们的表情大多安详而宁静,在这里感觉不到太多的恐惧,平和是最大的感受。

    2000年,临汾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甄选为老年保健基地之一,在向WHO提供各类数据信息的同时,能够获得国际先进的经验分享。在其他一些医疗机构要开展类似项目之前,也有选择到该中心参观甚至安排人员实习数月。

    另据了解,临汾中心收治“临终关怀”的标准是“距离最终死亡还有90~180天生命的患者”。而随着上门病患的增加,受床位数量的限制,目前的平均住院日下降到了38天。如今,社区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而病床却有限,这个新矛盾凸现出来,该中心就开始了“居家病房”的探索。对有条件的病患家属进行家庭护理的培训,提高家庭观察水平,医师则定期或按需求上门提供药物和咨询服务。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6期, 百拇医药(驻沪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