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658
保健品市场疲软不能归咎消费者理性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03期(总第2358期 2006.09.06)
     在人们分析保健品市场日趋疲软的背景时,消费者日趋理性无一例外地被提及;在进行保健品市场营销SWOT分析时,“威胁”项也几乎是清一色地包括“消费者日趋理性”字样。似乎消费者的理性是保健品市场疲软的一大主因,是厂商进行市场推广的一道障碍。

    然而,笔者认为,目前保健品消费者大多仍然处于盲目、无知的阶段,或者只知道感性拒绝,而不知道理性消费,消费观念仍然十分不成熟,更别说理性了。那些保健品从业人员把消费者被保健品伤害多次后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认为是理性,其实是很片面的。

    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保健品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除了极少数人是因为理性认识以外,大多数人有以下几个值得深度思考的原因:

    一是他们根本不相信保健品的功能,因为他们之前被骗怕了。在保健品领域,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不少保健品本来不具有任何功能,但就是这些产品却被冠以美好的名称,被赋予独特的买点,被大规模的广告轰炸,被绞尽脑汁地整合营销,在市场上公然蒙骗消费者。消费者被骗多了,自然在选购时更为警惕,轻易不再上当。

    二是根本不相信保健品的价格。保健品是概念性产品,依据产品组方很难判断产品的成本。不少保健品宣称含有某些名贵原料,事实上其量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但企业却给产品定了高得离奇的价格,一些成本只是几元的产品,其零售价格往往上百元,成本几十元的产品,被卖到上千元的比比皆是。如果称消费者不被保健品价格蒙骗就是理性,显然是片面的。

    三是对保健品的质量及安全性不信任。不少质量低劣的保健品对整个产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安全性方面,曾不断有消费者服用保健品后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的现象,这与保健品的“保健预防”功能完全相背。特别是一些质量低劣的保健品,其安全性更是受到质疑。例如,有些保健品添加了“伟哥”成分,消费者一旦服用过量,极易导致死亡。有的保健食品加进了降糖的“格列苯脲”,消费者食用后也易发生生命危险。消费者看到有关服用保健品导致死亡的报道后,长期感到后怕,但他们却无法辨认哪些保健品的质量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在难以选择的情况之下只有放弃购买。因此,如果把消费者不信任保健品质量与安全性看作是他们理性了,这显然也是歪曲了事实,看错了因果。

    事实上,中国保健品消费者的大部分仍然没有理性。具体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普遍不够重视,许多人甚至长时间不进行健康体检,即便发现身体状况不佳也不愿意购买保健品来加以改善,这证明消费者普遍缺乏理性的健康消费观念,多数人还处于盲目、无知的阶段,或者只知道感性拒绝,而不知道理性的消费。

    从保健品产业诚信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价格与价值背离、竞争行为混乱、坑蒙骗害消费者现象普遍存在等方面看,中国保健品产业本身就是不理性、不成熟的产业,而将产业疲软、市场做不好的原因归咎于消费者的理性,显然是没有道理和毫无根据的。只有多解剖自身存在的问题,挖出体内的“毒瘤”,才有可能挽救保健品这个弊病重重的产业。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03期, http://www.100md.com(大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