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抗凝治疗需不断强化
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抗凝治疗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不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抗凝作用主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而不是心源性脑栓塞,因此,阿司匹林主要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轻度的缺血性脑卒中,而对于心源性栓子引起的严重脑梗塞预防效果较差。国外研究表明,小剂量的华法林(INR<1.5)与阿司匹林合用,对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并不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而较高抗凝强度的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加脑出血的发生,对老年房颤患者尤其明显。因此,在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治疗中,如何选择适合的药物、确定抗凝治疗的裨益和风险非常重要。
在欧美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所用的国际标准化比(INR)值多数为2.0~3.5。INR值≤1.59缺血事件明显增加,INR值≥2.60严重出血事件明显增加,这种现象在老年人中尤甚。因此ACC/AHA/ESC制定的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对于年龄超过75岁、出血并发症危险增加的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可选用较低INR值(1.6~2.5);但对于年龄小于75岁的高危患者进行一级预防,以及对已发生卒中的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指南推荐的INR值为2.0~3.0。另外,抗凝治疗须个体化,应考虑药物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抗凝治疗的初期至少应每周测1次INR,稳定期至少应每月测1次INR。
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的“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研究”发现,中国的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际相似,主要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动脉收缩压升高、左房血栓。高血压和房颤是卒中最重要的两个危险因素,人们对于高血压危险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对房颤与卒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另外,我国房颤病人的服药率极低,华法林抗凝的实践与指南间存在巨大差距;同时房颤患者临床很少接受规范抗栓治疗,住院患者中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抗栓的比例约占三分之一,而超过半数患者没有任何预防性抗栓治疗。因此,临床医师必须高度重视房颤患者的规范抗凝治疗。
“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研究”结果还显示,临床使用调整剂量华法林(INR 2.0~3.0)对中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优于阿司匹林(150~160 mg/d)。这一结果彻底改变了国内抗凝治疗一直参照国外临床试验数据的现状,为中国人应用华法林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百拇医药
在欧美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所用的国际标准化比(INR)值多数为2.0~3.5。INR值≤1.59缺血事件明显增加,INR值≥2.60严重出血事件明显增加,这种现象在老年人中尤甚。因此ACC/AHA/ESC制定的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对于年龄超过75岁、出血并发症危险增加的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可选用较低INR值(1.6~2.5);但对于年龄小于75岁的高危患者进行一级预防,以及对已发生卒中的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指南推荐的INR值为2.0~3.0。另外,抗凝治疗须个体化,应考虑药物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抗凝治疗的初期至少应每周测1次INR,稳定期至少应每月测1次INR。
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的“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研究”发现,中国的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际相似,主要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动脉收缩压升高、左房血栓。高血压和房颤是卒中最重要的两个危险因素,人们对于高血压危险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对房颤与卒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另外,我国房颤病人的服药率极低,华法林抗凝的实践与指南间存在巨大差距;同时房颤患者临床很少接受规范抗栓治疗,住院患者中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抗栓的比例约占三分之一,而超过半数患者没有任何预防性抗栓治疗。因此,临床医师必须高度重视房颤患者的规范抗凝治疗。
“非瓣膜性房颤预防血栓栓塞研究”结果还显示,临床使用调整剂量华法林(INR 2.0~3.0)对中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优于阿司匹林(150~160 mg/d)。这一结果彻底改变了国内抗凝治疗一直参照国外临床试验数据的现状,为中国人应用华法林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