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名医研究
编号:11166715
王国三老中医成才之路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王国三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由于业绩突出,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于1972年任唐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院长,严格执行党的中医药政策方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团结广大群众为中医院的事业发展共同努力,带领医务工作人员,创建了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接着又创建了全国示范中医院。

    无论科学技术的成果,医院工作的业绩,还是获得的各项荣誉,都是王老几十年勤奋和思辨的结果,也是血与汗的结晶。那么王老是怎样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医临床大家的呢?

    一、良好的古文基础是学好中医的前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好中医学,必须有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王老生长在知识家庭,对学习文化知识有较好的条件。后来考入国立学校,辍学后,遵父命于当地拜在老中医皇甫先生的门下,开始了中医专业的学习。因为中医书籍文字古奥,恰在父兄身旁,更加强了古典著作的学习,从而学到了古人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说:“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指出学习要讲究方法,否则会不得其门而入。
, 百拇医药
    1950年王老又拜近代著名中医岳美中为师。岳老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有深厚的文史基础。他治学严谨,对学生从不稍加宽容,重视文学修养,强调背诵。当时一面讲医学,一面讲古文诗词。几十年中,王老对祖国医学之所以学有所得,与自幼学习古典文学,进入中医大门之后,又在岳老的教导下,不断学习古文学知识,打下较好的古典文学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二、书山有路,勤学多问

    王老1946年辍学跨入医学大门之后,在皇甫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学习。先授以《汤头歌诀》、《药性赋》,继之授以《医宗金鉴》、《黄帝内经·素问》。皇甫先生谓:书要背熟,要出口成诵,既要背熟条文、方药,又要背熟剂量、服法。否则临证之际,知其证而不知其方药,知其方药而不知其剂量、服法,都不能正确及时地治疗疾病,获得满意效果。四年之间,所授课程,王老悉能背诵。

    而岳老先授《伤寒论》,继之授《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内经》等。岳老强调熟读理解,强调实践。几十年治医生涯,稍可慰藉者,惟有勤和问。岳老指出:一个好的医生,要知本、知变,既博且巧。王老在学习中注意做到四勤,即:
, 百拇医药
    勤学习:王老在学习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勤奋阅读《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大家和张璐玉、张景岳、叶天士、程钟龄、何廉臣等人的著作及《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各家医案。

    勤背诵:王老认为对经典著作要熟读熟记。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临证之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勤记录:王老认为记录是帮助学习、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的好方法。但记录的形式,应据情而定,精华段落,可整段摘抄;散漫于各篇者,可贯以条理;领悟的可作出分析或附以己见。分门别类,日久可收著效。

    勤思考:王老认为思考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发挥独立思考的过程,即是消化吸收的过程。不思考就没有分析归纳和综合,医学就难于入细,难于求得规律,难于创新。《伤寒论》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三方之病,都因火逆下之、火迫劫之所致。因而都有津液损伤之证。但仲景都不用养阴增液之品治疗,他久思不得其解。后经反复思考,悟出误汗、误下、误治,表里阴阳之气惧已乖逆,此时若误用阴柔之药,必致郁滞不和,反生它变。仲景配用不同剂量之龙骨、牡蛎,先收散乱之阳气,调和而镇慑之,气和则津液自生是有道理的。后来他在临床上得到证实。
, 百拇医药
    王老认为学习要不耻下问。除向书本和师长学之外,要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问难请教。30年前,一位农村医生,谓有治妇女白带频下的药方,他当即躬身下问,乃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芡实、焦白术各50g,研细末,每服10g,日服3次。后用此方治疗两例子宫颈癌,均获良效。他在北京全国中医研究班学习时,就腹水的治疗问询于方药中教授,教之苍牛防己汤,后临床证实,疗效颇佳。

    三、积极探索,掌握规律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王老认为作为医生,就必须探索规律,掌握规律。急性病的特点和规律是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变化快。治必有胆有识,大剂频服,才能挽救于危殆之倾。例如,一上行性脊髓炎,两天之间,自主呼吸消失,靠人工呼吸维持。临床呈现阳明腑实证,王老急用大承气汤大剂频服,两剂后,自主呼吸恢复。慢性病也有其特点和规律,病程较久,病情复杂,正气已虚,变化缓慢,量变已久,难收速效。同是虚证,有的虚则受补,有的虚极反不受补者,则宜缓缓调理。又一慢性肠胃炎30年患者,骨瘦如柴,日食不足100g。饮食尚且如此,重补药亦难吸收,后王老用小剂资生汤调理年余而愈。
, http://www.100md.com
    急慢性病如此,方药的加减使用,也有规律。譬如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营卫不和之方。加大黄则变为双解表里的方剂;加附子则变为温经扶阳的方剂。若桂枝汤中芍药加量,则变为治太阴腹痛的方剂;若桂枝汤芍药倍量加饴糖,则转而为缓中补虚的方剂。剂量的应用也有规律,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中之黄连,因均用以健胃消痞,其用量均为50g。而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中之黄连,因用以清泻实火而解毒,故其用量均为150g。急慢性病和方药加减剂量应用的规律如此,其他规律也莫不如是,只是为医者当细心探究而已。

    王老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了,但仍愿燃尽余焰,为中医事业呕心沥血。他常教导学生要把中医当作孜孜以求的事业。王老尊重同仁,提掖后学,尤其重视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并把积累了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他带徒不仅教医术,更教如何做人。王老常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无术。正是因为中医科学的复杂性,其教育传承也就难上加难,以至中医薪火日渐衰微。王老行医数十载,培养中医人才上百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百拇医药(李桂林 张国江 刘玉洁 唐山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