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博士寻梦夏场村
初秋午后的阳光仍旧炽烈。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一片片的瓦脊琉璃顶掩映在永定河右岸婆娑的树影中。
村北口路东就是原村委会楼院,而现在大门口挂上了村卫生室的牌子。
“我们村从七十年代就没了卫生室,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得跑三四里路到附近村看病。”村支书刘勇告诉记者。
夏场村是北京市有名的葡萄专业村,近年又被遴选为全区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村卫生室的恢复建设是村双委为村民办的一件实事。而占地20亩的院落、3000多平米的建筑规模、10多位医护人员的卫生室,对一个500来口村民、300多流动人口的村庄来说显得有点奢华。尤其是村卫生室聘任的负责人是一位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张海滨正是记者此行探访的对象。他为什么屈就村卫生室?能待多久?想获得什么?
(一)“我是农村出身,也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农村需要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37岁的张博士话语透着东北人的爽快。如果不看简历,身材中等、敦实,平头寸发,身着普通的长裤T恤的张博士与来来往往的同龄人相比并不多么显山露水。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先后师从田金洲、姜良铎、孙伟正;曾任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脉管炎研究所负责人,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兼硬皮病科主任、风湿免疫科副主任。
卫生室是今年3月12日正式开诊的,在十里八乡引起了颇大轰动。“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张博士,口口相传的是夏场来了个老中医”,回忆起那时的情形,张博士是愉快的,“有的人看完病,跟我握手,说你还不太老嘛!”。
张博士把家暂时安顿在不太远的良乡,但是头一个月忙于应诊,竟无暇回家。“就住办公室,半夜里也常有村民求医”,“早7点我还在锻炼,看病的就上门了”。
尽管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不错,但是普通老百姓对医药价格还是相当敏感。卫生室没有挂号费,药费也尽量低廉。10来块钱一服药,最低的就是两块钱。防治流感的季节,张博士还帮有的求诊者把药打成药面,带回家全家服用。
, 百拇医药
在夏场村,他定期举行义诊,免费为村里的乡亲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对有高血压、糖尿病、脑供血不足等常见病的患者,及时督促、指导他们进行治疗,对家庭经济上有困难的,治疗费用进行减免。博士坐诊夏场村,一些距离较远的患者也放弃当地的便利条件来这儿就诊。
张博士为村民带来了贴身的高水平中医药诊疗服务,但是这显然还不是记者问题的答案。
(二)“在农村,更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更容易把中医药文化原原本本发挥出来,更可能搞出点成绩来”。张博士的三个“更”让记者更感兴趣。
他引领记者在卫生室大院附近兜了一圈。“这里远离城市,空气好,环境好,利于病人的精神调节,中医最讲究治神,我常带着病人到处转转,城里没有这个条件”,“有句话说,见个好中医,病就好一半,也说明中医善于运用心理疗法”。
有一个肺纤维化患者,来卫生室观察治疗两个月,本来效果不错,但后来几天吃不下饭,调了中药没见起色。张博士鼓励他并陪他到外面走了走,边观景,边聊天,没等回来,病人胃口就开了。
, 百拇医药
“在农村最基层,对科研来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接触到最原始病例。”“农村人看病不方便,或者经济条件不许可,有了病往往抗着,等到了不得不去城里大医院的时候,都熬成重症了,或者不知道用了什么药,病况复杂化了。”
张博士说,“基层中医不分科,临床的机会很多”,“在大医院,即使中医分科也越来越细,影响到实践中医整体治疗理念。而且,像我这样的博士扎堆,难以很快地积累临床经验。”
张博士的研究方向涉及周围血管病、硬皮病、肺纤维化、风湿免疫病等,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他现在的课题是探讨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和中藏药治疗,总之大多属于疑难病范畴。
对疑难病的诊治,他主张中西医结合,在结合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博士毕业后,他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就职,“以岭的中医药特色特别突出,对我帮助很大”,“我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疑难病方面”。
, 百拇医药
张博士又带记者到卫生室楼内参观。除了常规诊疗设备,这里没有豪华、昂贵的概念,但是设施齐全的中药药浴室、汽浴室和康复活动室让人耳目一新。
他除了认为环境因素对疾病治疗和身体康复起着重要作用,还主张用药与针灸、推拿、药浴等多种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夏场村一位60岁的脑梗死病人,病史5年,留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说话不清、时哭时笑等后遗症。经张博士精心诊治,半个月病情有所好转,后因经济困难欲中断治疗,卫生室免费给予针灸等治疗,并指导进行发音、肢体功能锻炼。一个半月后,患者已经可以离开拐杖走路了,说话也清晰多了。
房山区一位顽固性牛皮癣患者慕名前来。当时患者全身散在丘疹伴有白色脱屑,色素沉着,瘙痒难忍。经口服汤药、中药药浴等治疗20天后,病情明显减轻,已无瘙痒。丘疹及脱屑减少。
张博士也在研究把气功、站桩、太极拳等合理地纳入到综合治疗体系中来。“这些我都可以亲自带病人做,小时候身体不好,一直没丢过这些东西”。
, 百拇医药
(三)在以岭医院工作期间,张博士有着优厚的待遇,但是,对疑难病诊治的广泛兴趣和中医药多元化综合治疗疑难病的研究意愿,让他逐渐不肯安于现状。
在城外找一个环境清新的地方,找几个同道,好好看病,认真读书,深入研究,这种想法像流星不时划过他的心海。
通过朋友介绍,张博士与夏场村接上了头。而夏场村的热情出乎他的意料,没想到村委会把相当规模的大摊子托付给他。“本来也没想搞这么大。可是我有两个情结,一个是农村情结,一个是中医情结,又舍不得放弃。”
“既然来了,我想就要长久地坚持下去,也许是永远”。来前,他静下心来,深思熟虑。
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夏场村卫生室3月里正式开诊。除了他的几个学生跟过来,也外聘了一些专业人员。对整个团队,张博士提出了“双诚中医”的学术宗旨,就是“以精诚之志、热诚之心,全心全意地服务基层大众,走出一条为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务实、创新之路”。
, 百拇医药
几个月时间下来,卫生室工作基本上了轨道。但是从一个医学专家到一个自负盈亏的实体的带头人,张博士也有不少新疑难:“卫生室锅炉用煤一年就要100多吨”,“卫生室没有发票,病人来治病,难以安心”,“医保业务一时还不能纳入”等等。
“只要塌下心来,看好病,做好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慢慢就会获得百姓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张博士这样期待着。
在卫生室大院门口至今还悬挂着开诊时就挂上了的红色横幅:“医学博士张海滨在此坐诊”,在宁静祥和的一派乡村景色里,鲜艳如昔。
编后
张海滨博士立志到村卫生室服务,虽然是个案,但他让我们再次深思高水平中医扎根基层,于民、于国、于中医药事业,甚至于中医药人才本身的意义。
张海滨博士放弃城市大医院的优厚待遇,自愿到农村卫生室工作,此举尽管会让一些人感到讶异、不解,或持怀疑的态度,但他坐诊乡村,使当地百姓不仅常见病、多发病,就是疑难病也可就地治疗,百姓受益,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 百拇医药
于国而言,目前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得到解决,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防病治病的优势,是缓解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全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保障。
于中医药事业而言,中医药文化生于斯民,长于斯土,中医药的根在广大农村基层,只有高水平中医药人才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这不仅关涉中医药事业的服务方向,也关涉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于中医药人才本身而言,张博士的个人体会也给人启迪。在农村、在社区可以接触到各种原始病例,是丰富临床实践,增强临床技能,造就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有奉献精神。在那里,他们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为他们扎根农村基层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真切地希望,村卫生室门口悬挂的那幅“医学博士张海滨在此坐诊”大字,永不褪色。, 百拇医药(任壮)
村北口路东就是原村委会楼院,而现在大门口挂上了村卫生室的牌子。
“我们村从七十年代就没了卫生室,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得跑三四里路到附近村看病。”村支书刘勇告诉记者。
夏场村是北京市有名的葡萄专业村,近年又被遴选为全区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村卫生室的恢复建设是村双委为村民办的一件实事。而占地20亩的院落、3000多平米的建筑规模、10多位医护人员的卫生室,对一个500来口村民、300多流动人口的村庄来说显得有点奢华。尤其是村卫生室聘任的负责人是一位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张海滨正是记者此行探访的对象。他为什么屈就村卫生室?能待多久?想获得什么?
(一)“我是农村出身,也在基层医院工作多年。农村需要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37岁的张博士话语透着东北人的爽快。如果不看简历,身材中等、敦实,平头寸发,身着普通的长裤T恤的张博士与来来往往的同龄人相比并不多么显山露水。
, 百拇医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硕士、博士,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先后师从田金洲、姜良铎、孙伟正;曾任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脉管炎研究所负责人,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周围血管科主任兼硬皮病科主任、风湿免疫科副主任。
卫生室是今年3月12日正式开诊的,在十里八乡引起了颇大轰动。“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张博士,口口相传的是夏场来了个老中医”,回忆起那时的情形,张博士是愉快的,“有的人看完病,跟我握手,说你还不太老嘛!”。
张博士把家暂时安顿在不太远的良乡,但是头一个月忙于应诊,竟无暇回家。“就住办公室,半夜里也常有村民求医”,“早7点我还在锻炼,看病的就上门了”。
尽管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不错,但是普通老百姓对医药价格还是相当敏感。卫生室没有挂号费,药费也尽量低廉。10来块钱一服药,最低的就是两块钱。防治流感的季节,张博士还帮有的求诊者把药打成药面,带回家全家服用。
, 百拇医药
在夏场村,他定期举行义诊,免费为村里的乡亲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对有高血压、糖尿病、脑供血不足等常见病的患者,及时督促、指导他们进行治疗,对家庭经济上有困难的,治疗费用进行减免。博士坐诊夏场村,一些距离较远的患者也放弃当地的便利条件来这儿就诊。
张博士为村民带来了贴身的高水平中医药诊疗服务,但是这显然还不是记者问题的答案。
(二)“在农村,更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更容易把中医药文化原原本本发挥出来,更可能搞出点成绩来”。张博士的三个“更”让记者更感兴趣。
他引领记者在卫生室大院附近兜了一圈。“这里远离城市,空气好,环境好,利于病人的精神调节,中医最讲究治神,我常带着病人到处转转,城里没有这个条件”,“有句话说,见个好中医,病就好一半,也说明中医善于运用心理疗法”。
有一个肺纤维化患者,来卫生室观察治疗两个月,本来效果不错,但后来几天吃不下饭,调了中药没见起色。张博士鼓励他并陪他到外面走了走,边观景,边聊天,没等回来,病人胃口就开了。
, 百拇医药
“在农村最基层,对科研来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接触到最原始病例。”“农村人看病不方便,或者经济条件不许可,有了病往往抗着,等到了不得不去城里大医院的时候,都熬成重症了,或者不知道用了什么药,病况复杂化了。”
张博士说,“基层中医不分科,临床的机会很多”,“在大医院,即使中医分科也越来越细,影响到实践中医整体治疗理念。而且,像我这样的博士扎堆,难以很快地积累临床经验。”
张博士的研究方向涉及周围血管病、硬皮病、肺纤维化、风湿免疫病等,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他现在的课题是探讨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和中藏药治疗,总之大多属于疑难病范畴。
对疑难病的诊治,他主张中西医结合,在结合治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博士毕业后,他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就职,“以岭的中医药特色特别突出,对我帮助很大”,“我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疑难病方面”。
, 百拇医药
张博士又带记者到卫生室楼内参观。除了常规诊疗设备,这里没有豪华、昂贵的概念,但是设施齐全的中药药浴室、汽浴室和康复活动室让人耳目一新。
他除了认为环境因素对疾病治疗和身体康复起着重要作用,还主张用药与针灸、推拿、药浴等多种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夏场村一位60岁的脑梗死病人,病史5年,留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说话不清、时哭时笑等后遗症。经张博士精心诊治,半个月病情有所好转,后因经济困难欲中断治疗,卫生室免费给予针灸等治疗,并指导进行发音、肢体功能锻炼。一个半月后,患者已经可以离开拐杖走路了,说话也清晰多了。
房山区一位顽固性牛皮癣患者慕名前来。当时患者全身散在丘疹伴有白色脱屑,色素沉着,瘙痒难忍。经口服汤药、中药药浴等治疗20天后,病情明显减轻,已无瘙痒。丘疹及脱屑减少。
张博士也在研究把气功、站桩、太极拳等合理地纳入到综合治疗体系中来。“这些我都可以亲自带病人做,小时候身体不好,一直没丢过这些东西”。
, 百拇医药
(三)在以岭医院工作期间,张博士有着优厚的待遇,但是,对疑难病诊治的广泛兴趣和中医药多元化综合治疗疑难病的研究意愿,让他逐渐不肯安于现状。
在城外找一个环境清新的地方,找几个同道,好好看病,认真读书,深入研究,这种想法像流星不时划过他的心海。
通过朋友介绍,张博士与夏场村接上了头。而夏场村的热情出乎他的意料,没想到村委会把相当规模的大摊子托付给他。“本来也没想搞这么大。可是我有两个情结,一个是农村情结,一个是中医情结,又舍不得放弃。”
“既然来了,我想就要长久地坚持下去,也许是永远”。来前,他静下心来,深思熟虑。
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夏场村卫生室3月里正式开诊。除了他的几个学生跟过来,也外聘了一些专业人员。对整个团队,张博士提出了“双诚中医”的学术宗旨,就是“以精诚之志、热诚之心,全心全意地服务基层大众,走出一条为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务实、创新之路”。
, 百拇医药
几个月时间下来,卫生室工作基本上了轨道。但是从一个医学专家到一个自负盈亏的实体的带头人,张博士也有不少新疑难:“卫生室锅炉用煤一年就要100多吨”,“卫生室没有发票,病人来治病,难以安心”,“医保业务一时还不能纳入”等等。
“只要塌下心来,看好病,做好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慢慢就会获得百姓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张博士这样期待着。
在卫生室大院门口至今还悬挂着开诊时就挂上了的红色横幅:“医学博士张海滨在此坐诊”,在宁静祥和的一派乡村景色里,鲜艳如昔。
编后
张海滨博士立志到村卫生室服务,虽然是个案,但他让我们再次深思高水平中医扎根基层,于民、于国、于中医药事业,甚至于中医药人才本身的意义。
张海滨博士放弃城市大医院的优厚待遇,自愿到农村卫生室工作,此举尽管会让一些人感到讶异、不解,或持怀疑的态度,但他坐诊乡村,使当地百姓不仅常见病、多发病,就是疑难病也可就地治疗,百姓受益,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 百拇医药
于国而言,目前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得到解决,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防病治病的优势,是缓解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全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保障。
于中医药事业而言,中医药文化生于斯民,长于斯土,中医药的根在广大农村基层,只有高水平中医药人才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这不仅关涉中医药事业的服务方向,也关涉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于中医药人才本身而言,张博士的个人体会也给人启迪。在农村、在社区可以接触到各种原始病例,是丰富临床实践,增强临床技能,造就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有奉献精神。在那里,他们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为他们扎根农村基层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真切地希望,村卫生室门口悬挂的那幅“医学博士张海滨在此坐诊”大字,永不褪色。, 百拇医药(任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