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 2006年第7期
编号:11169569
外伤性足、踝关节病变的MR影像表现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7期
外伤性足,踝关节病变,1MR成像扫描技术[1~4],2MRI对外伤性足踝关节病变的诊断,[参考文献]
     在过去20年里,磁共振成像( MRI)已在分析及诊断足、踝关节病变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与价值。MRI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及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等特点,不仅很好地显示错综复杂的足、踝关节解剖,而且对显示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肌腱、滑膜、血管、神经)以及发现隐匿性骨损伤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1 MR成像扫描技术[1~4]

    在常规足、踝关节检查中,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脚取自然中立位,跖屈或背屈位后置于肢体或头线圈中。有学者更倾向于取仰卧、脚跖屈20°体位,主要原因有:(1)减少魔角效应;(2)加强腓侧韧带间脂肪层;(3)此位置能更好地显示跟腓韧带[1]。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为常规的MR扫描位置,轴位及冠状位对显示韧带的解剖及其病变具有优势。冠状位及矢状位能较好地显示骨软骨的病变,而矢状位则主要对显示跟腱的病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临床上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斜位来显示特殊的解剖结构及病变。踝关节常规的扫描序列包括PDW、T2WI SE轴位及冠状位扫描;T1WI SE、STIR矢状位扫描。PDW、T1WI能较好地显示正常或异常的解剖结构,而T2WI、STIR则能判断因外伤、炎症或浸润所致的出血、水肿,尤其是STIR序列,由于抑制了脂肪的高信号,与传统的T2WI相比较,它对显示组织的水肿更为敏感。为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扫描时应尽可能降低视野范围,并进行薄层重建,一般FOV为12~16cm,矩阵为256×(192~512),层厚3~5mm,间隔1mm。此外,2D或3D的梯度回波序列能较好地显示软骨异常。

     2 MRI对外伤性足踝关节病变的诊断

    2.1 韧带损伤 支持踝关节功能的韧带主要有三组:胫腓前后韧带及骨间韧带、外侧副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其中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后韧带,跟腓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四部分组成,即胫距前、胫后部、胫跟部及胫舟部[1,5~8]。这些韧带在MR各序列中均表现为条、带状的低信号结构,由于韧带周围及韧带纤维间存在脂肪成分而常使韧带信号不均匀或呈条状纤维改变,这在胫腓前、后韧带,三角韧带的胫距部及距腓韧带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有学者认为在足背屈或跖屈的情况下行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能更好地显示韧带的全貌,但是Zehava S.Rosenberg等[1]认为垂直于踝关节平面且层厚<3mm扫描是显示韧带的最佳方法。胫腓前、后韧带在MR轴位及冠状位上通常表现为条状、斜行走向的结构,在其稍远侧可见距腓前、后韧带。起自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的距腓前韧带在MRI上表现为直行走向的细带状结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5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