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误诊是正常现象 有四大主因
误诊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可能是医生的主观判断错误,也有患者对医生的误导因素,还可能病情过于复杂目前的医学技术无法应付所致。当然不少专家都强调,只要多一点责任,误诊不一定会误治。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误诊误治研究会一份调查报告更显示,在对标准误诊文献15048篇中的46万份报道病例进行计算机处理中,发现有12.8万份误诊病例,误诊率为27.8%,误诊原因有16种,主要原因有4项,比例分布如下:
误诊与医生的关系密切,但却是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医学界为此专门发展起了一门《误诊学》。误诊是客观差错,并非主观犯错。
1.医生经验不足,新医生不认识老病种
一些老病,如结核病,原来很常见,但由于国家大力干预,结核病发病率已经很低了,但近一段时期却有上升的趋势,南方医院普脊椎外科专家介绍,现在有很多新医生根本没有接触到结核病,在临床上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结果碰到这类病时,往往会认识不准,造成误诊。
, 百拇医药
2.医生问诊及检查不细致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曾接收过这样一位病号,她在河北老家老是发烧,几十年来都没间断过,原来还以为是天生体弱容易感冒,今年8月到广州来,想着南方天气暖和,估计感冒就不会那么厉害。没想到到广州后反复发烧,竟然蹿到了42℃,呼吸心跳一度非常微弱。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求医,确诊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由于室间隔缺损,患者心内膜反复感染,这也是导致患者多年来不停地发热的根本原因。另外,医生没有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也很容易造成误诊。
3.医生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
“一些临床医师过分依赖新仪器检查,而对常规体检及病史采集重视不够,可能是由于某些医生变懒了,导致误诊。”一位从医40多年的老医生在谈到误诊时这样说道。南方医院心内科一位医生对记者说,对于冠心病的诊断,过分地相信心电图诊断。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特异性不是100%,要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考虑,才可得出较客观的诊断。
, 百拇医药
各种现代仪器和检测方法都只是医生感官的延伸,不可能取代大脑的思维和临床观察。即使被称为临床诊断“金标准”的病理诊断,也同样受到标本取材部位、技术和病理医生的诊断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同一病理切片在不同时间由不同医生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万万不能忽视高科技设备的负面影响,医师要善于应用各种先进仪器,但是永远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
4.医生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
特异性检查是指某一疾病的特征性检查项目,如乙肝两对半检查里的抗原与抗体是乙肝感染所特有的特征。当通过这些特征性的检查得出阳性结果时,将基本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
常见的易误诊疾病有以下四大类:
疾病种类
平均误诊率
, 百拇医药
器官异位中如甲状腺异位、子宫内膜异位
60%
恶性肿瘤中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结肠癌等
40%
结核病中如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中耳结核、咽结核等肺外结核
>40%
传染病中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30%
近两成冠心病都虚惊一场
在某医院门诊部,一位患者讲述了自己前一阵“险象环生”的误诊经过,大约两个月前,他因为偶有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医院当即给他做造影,称是冠状动脉堵塞需要立即进行介入干预治疗。谁料手术还没有开始,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症状,于是被当作“疑难病症”转入三甲医院,在这里,医生再次为他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竟然发现该病人的血管毫无问题,完全不必作介入干预治疗。
, 百拇医药
记者采访时有关专家向记者表示,冠心病很容易误诊。心脏神经官能症,胆心综合征,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甚至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因为有很多临床症状不容易区别,很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从临床来看,大约有近两成的冠心病都是被“误诊”的,其实只要仔细区别,还是能分清的。比如,肋软骨炎胸痛明显,但有压痛可以鉴别,易被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但仔细看心电图,疼痛发作时心电图无T波及ST段改变,就知道不是冠心病。
正规医院成了“返修工”
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的张旺民博士向记者介绍,前一两年,医疗技术好一点的大医院经常会做“返修工”,基层医院的医生对一些疑难病例不是很清楚,就按照自己的经验给患者治疗,结果是可想而知。他记得一个很清楚的案例,一位帕金森患者在出现僵直、抖动的症状后,到当地医院就诊,因为是腿脚不方便,问诊的医生便想当然地认为是骨的问题,于是开刀,结果几年后,帕金森症状越来越明显,这才想起当初是白挨了一刀。记者采访各大医院得知,正规大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当过“返修工”,特别是一些重点科室的医生,有的医院重点科室的住院病人,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返修”的。而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妇产科也经常碰到“返修”的事情,最常见的就是宫外孕,一些病人在小诊所进行人流,医生简单问过之后就给开药,此后病人流血不止只好到医院来,一检查原来是宫外孕。
, 百拇医药
然而,众多的误诊病例中,有相当比率是由患者自己造成,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自己“对号入座”误导医生
南方医院李红医生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点医学知识的女士长假后忽然觉得浑身乏累,接着发现有口腔溃疡,上网一查,吓了一大跳,惊呼自己得了“白塞氏病”。一看就急了,第二天就出发前去求医。但医院并不能确诊是不是得了白塞氏病,要想确诊还要去大医院。去大医院还是查不出有什么毛病,就这样折腾一个多月。因为没来月经,去做妇科检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怀孕了。因为疾病诊断是要求病人及家属参与的,但有病了自己先不要“对号入座”,只能适度参与而已,否则很容易误导医生。
·隐瞒病史:
有病人有难言的隐私,怕影响自己的声誉,不愿向医生袒露真情。
, 百拇医药
·夸大病情:
不少患者就诊时怕得不到医生的同情,在诉说病史时夸大病情,把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引入错误方向。
·缺乏合作:
少数患者缺乏合作,诉说病史漫无边际,特别是在繁忙的门诊中造成病史采集不全导致误诊。
·迷信专家也易误事:
专家在接待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病人时确诊符合率较高,不熟悉的也只能靠经验,专家给病人看病,按正常程序,一般需15分钟以上,但现在一些专家门诊量太多,致使专家们大多只能匆匆忙忙诊断开药,这就有可能造成误诊、漏诊。
误诊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古今中外都无法避免,但我国误诊发生率的总体水平要国外要低。
, 百拇医药
识诊具有可知可防的相对性,从认识论上看,单纯思维、定向思维、惯性思维等思维缺陷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循证不全、证据检索不力、思维方法错误以及盲目运用不可靠的证据,是导致可能误诊的因素。医学界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误诊的发生,还发展起了一门《误诊学》。
误诊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学科,误诊是个古老的医学话题,事实上自有了诊断学就存在着误诊学的问题,两者相生相伴,并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常在其编著的医案中突出误诊教训以警示后人。如清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明代的《医家误》以及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这些文献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误诊学医学专著。误诊是医学工作中的普遍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误诊与“失误”、“不负责任”、“不光彩”等同认识,因此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误诊学研究常常持敏感回避的态度。长期以来,人们对误诊学研究没有象对医学中其他学科那样重视,特别是与诊断学相比,误诊学研究是比较薄弱的,人们往往热衷于总结成功的经验,报喜而避忧,较少涉及误诊和教训。
[相关链接]由钟南山自曝误诊经历想到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钟南山院士向记者透露刻骨铭心的一次经历。其刚到医院时,因为诊断失误将一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当成肺咳血处置了,病人险些被夺去了性命。这次误诊对钟南山的教训非常深刻,从此其在心目中牢固树立了“病人最大”的神圣宗旨。
钟南山向媒体直言自己的误诊经历,人们不仅不会对其的精湛医术有半点怀疑,更会打心里敬佩其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即便是名家大师也同样如此,但犯错之后,要承认错误,总结教训,并不断用其警醒自己、激励自己,让这段经历成为鼓舞自身前行的最大动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