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中医之痛
编号:11174543
中医药“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5日 医学捌号楼
     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医中药在国内表现出衰落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的措施。包括破例批准一些中成药直接进入临床,推动中医药出口。加上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国际交往的增加,海外华裔人士对中医药的青睐,于是,在国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医药奇迹般地开拓出了“国际市场”。与我国的西药成药的国际市场开拓举步维艰相比,中成药在我国药品出口当中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反而超过了西药成药。以我国2001年出口马来西亚的医药产品的结构为例。当年,中药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的份额占9.79%,西药占90.21%。表面看起来,西药产品出口大大高于中药产品。可是,中药产品中,中成药占到了全部出口份额的4.92%。西药成药却只占全部份额的1.42%。中成药出口是西成药出口的3.46倍。中成药生产方法简单,出口却比西医成药高这么多,这大概就是国内不负责任的媒体推波助澜掀起“中医药国际化热”,中医药“墙内开花墙外香”和把中医药渲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的原因。

    其实,这种状况是值得我们进行冷思考的。
, 百拇医药
    首先,中药出口的繁荣所折射的是我国西药生产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西药制药工业是在毛泽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的背景下起步的。制药方法中渗透了相当多的“雷公炮制”因素。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改造我国旧的制药工业,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医药出口产品结构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以2006年的最新统计为例。今年的中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由原来的6-9%的份额,降到了2.28% 。其中,中成药占1.19%;中药材占0.72,药材提取物占0.37%。同比,今年我国西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97.72%。其中,西药原料出口比重开始下降,西药成药出口比重开始上升。前者的比重下降到了39.68%,后者升到了18.42%。 原来我们作为大宗医药产品的医用敷料,今年的出口份额降到0.50%。这就是说,我们终于可以向国际社会真正地卖药了。这个出口结构的变化,具有历史意义。它意味着我国西药生产正在逐步摆脱“雷公炮制”的历史阴影,初步具备了与世界先进水平追齐的能力。
, 百拇医药
    目前,欧美国家所有制药企业都是按照GMP(意为“良好生产操作”)标准来进行生产的,台湾有70%左右的医药生产企业满足了GMP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制药企业达到了这个标准。国家计划用20年时间,建设10个可以满足GMP标准的西药成药生产企业。可以想像,随着我国医药生产技术水平、检测水平、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买西药一定会自觉确认GMP标示。那时,我们就可以在制药这个领域彻底告别以“雷公炮制”为代表的中药生产观念和方法了。

    其次,中药出口没有进入临床

    西方国家是根据“无伤害”原则允许中医药和中医方法进入他们国家的。中药不属于这些国家临床医生(physician)可以使用的“药”,因而只能供非主流的“东方医生”(oriental medical doctor )作应急、替代或最后选择使用。西方国家的临床医生所用的“药”必须是载入药典的,或实验以后被批准可以试用的。如果把美国的医生比着我国的医生,则在美国行医的“东方医生”就好比我国的“按摩师”或“洗脚师”。美国卫生部只按照“无伤害”原则管理“东方医生”,至于“东方医生”用什么方法给病人治病,美国卫生部是不管的,就好像我国卫生部也不管洗脚、按摩一样。因此,不论进入他们那些国家的中药有多少,都不能代表中药治病的水平。
, 百拇医药
    再其次,中药材出口太多,破坏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出口中药材给其它国家,许多并不一定是按照《伤寒杂病论》的方法直接作“中药”用,而是在给这些国家提供制药的原材料。我国不少公民至今还十分封闭。原来,文革的时候,我们一再陶醉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以为所有中国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东西,骄傲得要命。打开国门以后才知道,其实人家的自然物产比我们更丰富。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我们终于发现,这个自我陶醉加速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枯竭。

    但是,在药材资源方面,我国却至今依然夜郎自大,动不动就自我吹嘘“药材遍地”。众所周知,制药的基本原材料,不管是矿物资源还是野生动植物资源,都来自自然界。有些动植物资源更生周期比较短,有些更生周期比较长。有些动植物资源甚至非常难得,比如能够在沙漠腹地、高寒地带存活的动植物资源就是非常难得的。你把自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尤其是那些非常难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趁早竭泽而渔地采回来提供给人家,人家就把相应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起来了(别以为人家真的没有这些东西)。这样的生态后果,实在不难推测。
, 百拇医药
    最后,卖中药材,其实是卖劳动力

    再说一遍,“中药材”在西方国家并不一定直接就是“药”,而是制药的资源。要取得这些资源,一要引起资源结构破坏;二要花不少劳动力的。笔者在农村与几个朋友共研中草药时,就经常上山采药,然后又自己进行炮制。在我家乡,乌药、土茯苓、独活、天冬、麦冬、仙鹤草、夏枯草、莎参、太子参,等等,都是很好找的。但要采到七叶一枝花,威灵仙,九牛造之类,就很难了,费工、费时、又不便于保存。采药实在不是一个好赚钱的活。这样的活,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不愿意干,你愿意卖苦力去赚这个钱,这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中药材出口越大,你付出的生态代价越大,劳动力付出的也越多。赚这样的钱,算回什么事?还值得吹嘘么?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缺棉花和羊毛,他巴不得你为他种棉花、养羊。你愿意破坏你自己的生态,又愿意卖人家不愿意卖的苦力,这也可以用来为“奇葩”做脚注吗?

    2003年,我从清华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到长沙,打了个出租车回学校。那个出租车司机与我的聊天,至今还很耐人寻味。
, 百拇医药
    我说:“你们开出租车的,一天收入比我们教授还多。”

    出租车司机:“不算多。比起我老弟来差远了。他尽赚美元。”

    我问:“你老弟干什么?”

    出租车司机:“跟我一样开出租车。”

    我又问:“他在北京使馆区开车吗?”

    出租车司机:“没有。他在美国开出租车。我弟弟英语好。我不会说英语,赚不了那个钱。如果我外语好的话,我也会到美国开出租车去。”

    我最后问:“为什么呢?”

    “美国买台车子比中国便宜,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收费,赚得还比中国多,……”。

    他说了一大串好处。我终于愕然!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

    ——原来“国际化”确有吸引力,只不过并不都值得自豪,有些也只不过为了赚点钱而已。

    那司机说的最后一句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看八字算命的,在中国很可怜,到美国去,说不定还可以赚大钱!”

    司机很朴实,没有学者那么多的术语。因此,他没有把这种“算命出口”和"出租车司机劳务输出"叫做“国际化”。, 百拇医药(张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