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在哪里?
晚上要请客,我到街市买了几块板豆腐,小心翼翼捧回来。热天买菜很辛苦,但今晚要烧麻婆豆腐,非用传统的手工豆腐不可,颤巍巍水盈盈,豆香扑鼻。
麻婆豆腐是理想的请客菜,国人固好之,外国人尤其欣赏,从英法美日到亚非新澳,我请过各色人等,从没遇过不喜欢的,连吃素和不嗜辣者都能津津有味。并不是我做得好,而是这菜丰姿天成,香美鲜辣光润讨喜,容易掳获人心。
做法也简单,不过是肉末辣酱烧豆腐,十拿九稳不易搞砸,但做得出色就戛戛其难,平淡无奇的家常菜式,往往蕴藏最淬炼的基本功,正因为简单,瑕疵败笔无所藏拙,佳劣高下立见分明。
地道的麻婆豆腐,应该腴泽浓滋,麻、辣、烫、香、酥、鲜、嫩等七味俱全,然而,一般馆子做出来的,通常是一盘汪着红油的豆腐羹,勉强有两三味,但辣而无香、烫而不鲜,缺麻少酥更不在话下。嫩倒是嫩,因为用的是方便盒装的豆腐,然而平板厚钝如洋菜冻,既无豆香亦吸不进肉味,和油酱肉末貌合神离,即使以厚芡收拢兜搭,依然老死不相往来,滋味遂涣散失魂,元神出窍浮在表面。
这几年盛行川菜,麻婆豆腐泛滥成灾,做法本已含糊走样,又要迁就港沪口味,减辣删麻添糖加水,变调离谱自由发挥,有的几乎变成糖醋,直追日式甜麻婆味,吃了想叫“救命”。
去成都总能吃到正宗麻婆吧?一下飞机,我直奔一家有名的麻婆豆腐店,满心期待,不料送来一盆乌褐褐的东西,粗硬的肉丁盖在纠结成团的豆腐块上,温吞吞脏兮兮,别说七味,连基本的香热都欠缺,勉强尝一口,死咸愣麻苦辣。
名店让人失望,幸而在成都的小馆和友人家里,我还是吃到了美味正宗的麻婆豆腐,没什么秘方,不外乎材料踏实火候紧凑,诚心诚意想把它烧好。
豆腐要切细丁,烫去涩味,肉末要精绞细剁,调味料最好用香浓的“大红袍”花椒,以及蚕豆腌制的郫县豆瓣。开中火,以多量热油煸炒肉末,近干酥时下剁碎的豆豉和豆瓣,炒出红油后略加酱油提色,转大火,倒入些许高汤,接着下豆腐,焖烧三至五分钟待汁水收干,这是关键所在,久了会老,短了不入味。然后下蒜苗或葱花,撒上花椒粉起锅上碟。
麻婆豆腐只宜家常小灶,不可冀望饭馆的粗滥生产,磨砺功夫多炒几次,正宗麻婆就在自家厨房里。
(新月), 百拇医药
麻婆豆腐是理想的请客菜,国人固好之,外国人尤其欣赏,从英法美日到亚非新澳,我请过各色人等,从没遇过不喜欢的,连吃素和不嗜辣者都能津津有味。并不是我做得好,而是这菜丰姿天成,香美鲜辣光润讨喜,容易掳获人心。
做法也简单,不过是肉末辣酱烧豆腐,十拿九稳不易搞砸,但做得出色就戛戛其难,平淡无奇的家常菜式,往往蕴藏最淬炼的基本功,正因为简单,瑕疵败笔无所藏拙,佳劣高下立见分明。
地道的麻婆豆腐,应该腴泽浓滋,麻、辣、烫、香、酥、鲜、嫩等七味俱全,然而,一般馆子做出来的,通常是一盘汪着红油的豆腐羹,勉强有两三味,但辣而无香、烫而不鲜,缺麻少酥更不在话下。嫩倒是嫩,因为用的是方便盒装的豆腐,然而平板厚钝如洋菜冻,既无豆香亦吸不进肉味,和油酱肉末貌合神离,即使以厚芡收拢兜搭,依然老死不相往来,滋味遂涣散失魂,元神出窍浮在表面。
这几年盛行川菜,麻婆豆腐泛滥成灾,做法本已含糊走样,又要迁就港沪口味,减辣删麻添糖加水,变调离谱自由发挥,有的几乎变成糖醋,直追日式甜麻婆味,吃了想叫“救命”。
去成都总能吃到正宗麻婆吧?一下飞机,我直奔一家有名的麻婆豆腐店,满心期待,不料送来一盆乌褐褐的东西,粗硬的肉丁盖在纠结成团的豆腐块上,温吞吞脏兮兮,别说七味,连基本的香热都欠缺,勉强尝一口,死咸愣麻苦辣。
名店让人失望,幸而在成都的小馆和友人家里,我还是吃到了美味正宗的麻婆豆腐,没什么秘方,不外乎材料踏实火候紧凑,诚心诚意想把它烧好。
豆腐要切细丁,烫去涩味,肉末要精绞细剁,调味料最好用香浓的“大红袍”花椒,以及蚕豆腌制的郫县豆瓣。开中火,以多量热油煸炒肉末,近干酥时下剁碎的豆豉和豆瓣,炒出红油后略加酱油提色,转大火,倒入些许高汤,接着下豆腐,焖烧三至五分钟待汁水收干,这是关键所在,久了会老,短了不入味。然后下蒜苗或葱花,撒上花椒粉起锅上碟。
麻婆豆腐只宜家常小灶,不可冀望饭馆的粗滥生产,磨砺功夫多炒几次,正宗麻婆就在自家厨房里。
(新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