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多少物流航母
又见医药物流航母!
近日,杭州方面又传来了“令人振奋和激动”的消息,三角药都现代医药物流航母计划于10月起航。据悉,温州籍浙商与杭州江干区丁桥镇合作开发,投资近10亿元的“长三角药都”项目日前宣布对外招商,并在10月份正式营业。该项目占地320亩,建成50幢市场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而投资方的理想也颇为宏大:“我们着手建立的这个医药物流市场,将把绝大多数药品经营企业的物流需要化零为整,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把各个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建成一个集采购、储运、装卸、配送、信息化管理为一体的现代药品物流体系。同时在药品出口问题上,将采取‘引进来,输出去’的方针,积极吸引跨国医药资本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循环网络,体现‘大杭州、大概念、大平台、大贸易’的理念,把浙江省乃至长三角的医药物流推向国际市场,争取把长三角药都办成全国最大的医药物流市场。”
类似的豪言壮语已听过多次,开始时都是这般气势如虹,而后却都不了了之。笔者还依稀记得就在数月前,一座号称长三角区域规模最大医药物流中心、投资高达8亿元的大项目在常州市正式启动建设。而当时业内人士均不表示乐观,“长三角区域的物流中心容量已趋于饱和,上海现已有多家医药物流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其现代化程度很高,容量也很大,足够辐射到华东地区,至少是沪、浙、苏一带。”而“杭州航母”似乎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本以为对医药物流中心盲目追捧的年代已经过去,看来这只是一种乐观的假想。现代物流给企业带来的最大诱惑,本应该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这种需求放置于目前国内的医药商业却似乎变了味。尽管专家一再呼吁“并不是每个省市都要兴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中心,也不是每家医药企业都要配备物流部门。”但不顾实际情况的盲目兴建依然成为主流。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因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政绩思想作祟,动辄几亿的项目总是能吸引目光或得到肯定;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既有盲目求大的心理,也不排除个别企业打着医药物流的幌子以达到其圈地谋利的目的,医药物流项目最后也落得个不伦不类,甚至是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国内医药商业的现实又是如此残酷,毛利率持续下滑,不少企业濒临亏损。于是真正已建成物流中心的,却鲜有实现效能充分发挥,多数处于闲置状态,配送能力严重过剩。不仅如此,还要遭受成本之痛,没有规模的支撑,在相关人才和管理缺失的情况下,大力引进的现代化的设备反倒成了一种累赘。
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医药物流航母?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航母?也许“大而全”已不是这个信息时代对航母涵义的诠释,成本与效益如何更合理化的配比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真正的航母出现。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08期, 百拇医药(康义瑶)
近日,杭州方面又传来了“令人振奋和激动”的消息,三角药都现代医药物流航母计划于10月起航。据悉,温州籍浙商与杭州江干区丁桥镇合作开发,投资近10亿元的“长三角药都”项目日前宣布对外招商,并在10月份正式营业。该项目占地320亩,建成50幢市场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而投资方的理想也颇为宏大:“我们着手建立的这个医药物流市场,将把绝大多数药品经营企业的物流需要化零为整,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把各个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建成一个集采购、储运、装卸、配送、信息化管理为一体的现代药品物流体系。同时在药品出口问题上,将采取‘引进来,输出去’的方针,积极吸引跨国医药资本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循环网络,体现‘大杭州、大概念、大平台、大贸易’的理念,把浙江省乃至长三角的医药物流推向国际市场,争取把长三角药都办成全国最大的医药物流市场。”
类似的豪言壮语已听过多次,开始时都是这般气势如虹,而后却都不了了之。笔者还依稀记得就在数月前,一座号称长三角区域规模最大医药物流中心、投资高达8亿元的大项目在常州市正式启动建设。而当时业内人士均不表示乐观,“长三角区域的物流中心容量已趋于饱和,上海现已有多家医药物流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其现代化程度很高,容量也很大,足够辐射到华东地区,至少是沪、浙、苏一带。”而“杭州航母”似乎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本以为对医药物流中心盲目追捧的年代已经过去,看来这只是一种乐观的假想。现代物流给企业带来的最大诱惑,本应该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这种需求放置于目前国内的医药商业却似乎变了味。尽管专家一再呼吁“并不是每个省市都要兴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中心,也不是每家医药企业都要配备物流部门。”但不顾实际情况的盲目兴建依然成为主流。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因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政绩思想作祟,动辄几亿的项目总是能吸引目光或得到肯定;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既有盲目求大的心理,也不排除个别企业打着医药物流的幌子以达到其圈地谋利的目的,医药物流项目最后也落得个不伦不类,甚至是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国内医药商业的现实又是如此残酷,毛利率持续下滑,不少企业濒临亏损。于是真正已建成物流中心的,却鲜有实现效能充分发挥,多数处于闲置状态,配送能力严重过剩。不仅如此,还要遭受成本之痛,没有规模的支撑,在相关人才和管理缺失的情况下,大力引进的现代化的设备反倒成了一种累赘。
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医药物流航母?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航母?也许“大而全”已不是这个信息时代对航母涵义的诠释,成本与效益如何更合理化的配比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真正的航母出现。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08期, 百拇医药(康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