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鼻及鼻窦疾病 > 鼻腔疾病 > 鼻出血(鼻衄)
编号:11181781
治鼻衄良方——清热凉血生津汤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07期
     鼻子出血,中医书上称之为鼻衄,夏季多见,小儿多见。此病多为骤发,病前有不适者很少。其中有一个证型为肺胃受火热相灼,损伤络脉并耗伤气津而引起,其临床表现为出血鲜红,少则数滴,多则成流,每日1次或数次,多数还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心烦,汗出短气,神疲乏力,尿黄而少,舌质红,脉数或缓弱等。其治应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凉血止血。

    笔者自拟的清热凉血生津汤,就能体现上述治疗原则,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方由人参6g,麦冬、扁豆、知母、花粉、赤芍、茜草各9g,生石膏18g,五味子4.5g,生地12g组成,方中石膏、知母、扁豆、花粉清解肺胃之热;茜草、赤芍、生地凉血止血;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也。本方从1979年至1990年笔者用来治疗本病142例,其中服1剂而鼻血止者84例,2剂而鼻衄止者24例,3剂而鼻血止者20例,4剂而鼻血止者12例,4例无效。因此,效果是很满意的。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本方加水煮,不可时间太短,应开后再用小火至少煎15分钟,否则,药味难于尽出;2.本方剂量适宜于5~7岁患儿,年龄小于5岁,大于7岁者,应酌情增减上方各药之剂量;3.汗出过多者,应加重人参剂量,并加黄芪;4.鼻出血日3次以上者,加阿胶、牛膝;5.腹中不适,不饥不食,苔少或无者,脾胃津伤较重,宜加沙参、玉竹;6.伴高烧而不汗出者,上方暂不可用。应先服《温病条辨》新加香薷饮,清热解暑,待汗出后,再服上方;7.前证更见脘满,苔黄而厚者,为挟有湿邪,宜去生地,加滑石、厚朴、竹叶之属。若腹胀、呕吐、口腻、闷油、苔腻而黄者,湿热重也,上方则不可用。, 百拇医药(陈国华 四川省成都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