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三尖瓣狭窄
编号:11181774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辨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07期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已成为越来越多冠心病患者广泛的治疗选择。但是医生和患者共同面临的新问题——PTCA后半年内再狭窄(restenosis,RS)发生率高达32%~57%,严重阻碍了这一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发展。基于此,笔者以中医“血瘀理论”和中医“络病理论”为基础,结合古代文献论述和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尝试从脏气亏虚、痰瘀阻络两方面探讨RS的发病机理。

    中医对PTCA后RS病因病机的认识现状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是指一支狭窄的冠状动脉在机械性介入治疗后显著开放,继而又恢复到原来没有足够管腔直径的病理过程。其形成涉及即刻的血管弹性回缩、炎症反应和随后的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大量合成、血管重塑等方面。中医对RS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多数学者认为RS是外源性创伤,属血瘀证范畴,治宜活血化瘀。这一理论的提出开辟了中医药防治RS的先河。此后,有学者发现RS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五脏渐亏,脉道渐涩,实以气虚为本,于是提倡益气活血化瘀为法则,并应用通脉宁胶囊防治RS取得良好疗效。近来,又有学者结合西医对RS的认识,指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RS的主要病机是气虚络伤、瘀阻心络。大量临床研究客观证实了PTCA后RS形成过程中气虚、血瘀的存在。而现代实验研究亦证实大量益气活血化瘀中药(黄芪、当归、赤芍、川芎、人参、丹参、红花、益母草、三棱、三七等等)和复方(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四逆汤、芎芍胶囊、抵当汤改良方等)能够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调节作用,有效干预RS的发生。
, 百拇医药
    令人深思的是,丁邦晗通过对5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冠脉造影检查,比较发现再狭窄组只有痰浊证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贾海忠则认为外感内伤,气滞血瘀,损伤局部瘀热互结是RS形成的主要病机。更有不少文章报道,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黄芩、穿心莲、双花、蒲公英、连翘也有良好的抑制VSMC增殖的作用。这意味着RS的形成与痰、热、毒尚有一定的关系。总的说来,目前中医界对PTCA后RS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显示出可喜苗头。

    络病学说对阐释PTCA后RS的指导作用

    络病理论源于《内经》:“病在血,调之络”,叶天士认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痛久入血络,胸痹引痛”。可见络病病程较长,其特点是久病。虽然络病的起始病因繁杂难明,但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多痰则提示络病病理改变多归因于虚、瘀、痰。络病可以说是多种疾病发展转归的共同病理表现,络病学说也是多种疾病入络之后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范畴,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病机关键。冠心病患者多为久病多病之中老年人,脏气亏虚,加上介入治疗时器械过度扩张,脉络受损,又合环境、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气虚、血瘀、痰浊相互胶结,痹阻脉络而发为RS。RS病位在心之络脉,其临床81%也有久、虚、瘀、痰之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心悸、舌暗、脉涩的典型络脉瘀滞表现,故PTCA后RS可归属于络病学范畴。
, 百拇医药
    脏气亏虚是PTCA后RS的病机之本

    冠心病患者多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正气日虚,气滞血瘀痹阻脉络,经介入治疗后,瘀消脉通,气血流畅,脏腑功能不同程度得以恢复,所以大部分患者症状缓解。但是为什么仍有少数患者发生RS?一言以蔽之,“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若患者脏腑正气亏虚很重,血脉贯通不足以恢复脏腑功能;或者由于机械过度扩张,损伤络脉,“形损气散”,气血灌注运行受阻,使脏腑虚损更甚,就会导致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再次形成,而发为RS。因此,笔者认为冠心病病机的根本在于本虚标实,PTCA只是一种治标之法,并未纠正本虚状态,而存在于病人身上的本虚体质差异,决定RS的演变,在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而与肾、脾、肝、肺等也有一定关系。

    《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在正常情况下,心气推动血液,充盈血脉,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止,环周不休,起着濡养全身的作用。一旦心气匮乏,就会导致“气虚血涩”,运血无力,血脉瘀阻;再则,年老体弱或外邪侵袭,心阳不振,失于温煦,则易血凝为瘀,津凝为痰。另外,脾失统摄、肾失温运、肝失疏泄条达、肺失宣降等均可影响气血运行,使血行不利致瘀,水行不利生痰。由此可见,只有从根本上改善脏腑正气亏虚面貌,RS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防治。
, http://www.100md.com
    痰瘀阻络为PTCA后RS的病机之标

    祖国医学认为,在生理状态下,血在脉中的循行流动状态是“如水之流”,其正常运行除了有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外,尚依赖于经络的完整性。冠心病患者接受PTCA治疗时,若操作不当,使络脉受损,轻则可引发络脉挛缩绌急,瘀血内停;重则“血行离经”,血溢脉外,形成新的瘀血。正如《证治准绳·疡医》云:“损伤一证,专从血论。”“盖打扑坠堕,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

    《医贯》又云:“痰也,瘀也,水也,一物也。”津血相依,痰瘀同源,三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瘀血内阻,可致津液输布失常,或生痰浊;或为水患。所谓“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反之,痰浊阻络,气机瘀滞,血亦为瘀。而痰瘀日久,一方面可致气血运行不利,脉道干涩,络脉空虚,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化生热毒,耗气伤阴,毒损络脉,进一步加剧瘀血,痰浊,气滞之患。久而久之,新疾旧患,伤正助邪,痹阻脉络,发为RS。临床医家对PTCA后RS患者的证型和症候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也显示气虚痰瘀证占65%,阴虚痰瘀证占11%,痰瘀内阻证占24%。这说明血瘀、痰浊在RS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 http://www.100md.com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注重“通补”是防治RS的基本治法

    《血证论》指出:“刀伤乃是气分之血,故宜补气以生血,气达患处乃能生肌,气充肌肤乃能行血。”《景岳全书》云:“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络病学说亦强调“辛甘温补,血脉流畅”、“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总之,笔者认为RS的防治宜早诊断,早治疗,强调“通补”。根据气虚、血瘀、痰阻是PTCA后RS的病机关键,针对RS可能在早、中、晚不同时期易兼夹热毒、出血、气滞、寒凝、阴伤等不同病理改变,当在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贯穿始终的治则基础上,早期(PTCA术前3天~PTCA术后7天)多配合凉血止血,中期(PTCA术后7天~PTCA术后28天)主张配合宁血理气,晚期(PTCA术后2~3月)强调配合补益之品,由此阻断RS的病机演变。, 百拇医药(刘彬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