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从动脉硬化入手
本报北京讯 记者朱国旺报道 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首先从动脉硬化入手。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研究会成立新闻发布会暨全国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技术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了预防动脉硬化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意义。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胡大一教授、黄建始教授、李觉教授等国内及国外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与流行病学专家,对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的前沿问题、心血管疾病早期检测与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与探讨。
根据我国第四次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结果,目前在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有1.6亿人、血脂异常者有1.6亿人、糖尿病患者有4000万人、糖耐量低减者有4000万人、肥胖者有6000万人、超重者有2亿人、吸烟者有3.3亿人、被动吸烟者有9亿人——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流行,其中包括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致死、致残性疾病。因此,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识别与筛选,并对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疾病预防,是目前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重大医疗和社会问题。
胡大一教授介绍,目前学术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早期仅表现为动脉弹性减退、僵硬度增加等,但此时它所带来的危害已经等同于心血管疾病。患有外周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其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4倍,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2~3倍。同时,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内皮功能的损伤,到脂质条纹的形成、斑块的形成、斑块破裂,再到血栓形成,最后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肾病和间歇跛行等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发生。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首先从预防动脉硬化入手,尽早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进行血管病变检测,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出已存在临床动脉硬化潜在危险的个体。这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也是早期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依据,更是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和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根本措施。
在本次会议上,专家们还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百拇医药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胡大一教授、黄建始教授、李觉教授等国内及国外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与流行病学专家,对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的前沿问题、心血管疾病早期检测与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与探讨。
根据我国第四次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结果,目前在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有1.6亿人、血脂异常者有1.6亿人、糖尿病患者有4000万人、糖耐量低减者有4000万人、肥胖者有6000万人、超重者有2亿人、吸烟者有3.3亿人、被动吸烟者有9亿人——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流行,其中包括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致死、致残性疾病。因此,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识别与筛选,并对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疾病预防,是目前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重大医疗和社会问题。
胡大一教授介绍,目前学术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早期仅表现为动脉弹性减退、僵硬度增加等,但此时它所带来的危害已经等同于心血管疾病。患有外周动脉硬化疾病的患者,其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4倍,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2~3倍。同时,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内皮功能的损伤,到脂质条纹的形成、斑块的形成、斑块破裂,再到血栓形成,最后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肾病和间歇跛行等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发生。因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首先从预防动脉硬化入手,尽早在看似健康的人群中进行血管病变检测,以高效、准确地识别出已存在临床动脉硬化潜在危险的个体。这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也是早期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依据,更是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和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根本措施。
在本次会议上,专家们还对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