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药粥并用赏析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治病时十分重视药粥并用,所创药粥并用方剂,在《伤寒论》中有12首,在《金匮要略》中有15首,涉及两书条文达64条。仲景的药粥并用,对于增加疗效或治疗作用确实妙不可言。笔者发现某些“经方”中医临证处方时,偏废了药粥并用,若能借鉴仲师药粥并用之法,可事半功倍。我们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发热、内伤发热、身痛、眩晕等症,药后热饮一碗粥,覆被取微汗,就有“立竿见影”之效,屡用屡爽的法宝。
一、仲景药粥并用的方法
1.药粥同时内服:仲景将粳米与治疗药物混合后,加水煎煮,煮至米熟汤成,去滓后温服,将药与粥直接用于治疗。后世的药粥疗法基本属于此类。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桃花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药与粳米共同煎煮内服的方剂。
2.药后酌情服粥:为了增强或抑制药物的作用,仲景往往在使用药物以后,再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情况而用粥进行调节。仲景使用这一方法的要求十分严格,如(1)服药后必须服粥,在使用桂枝汤和桂枝加黄芪汤后均注“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使用理中丸后注“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即是粥助药力的极好典范。而在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方后则明注“不需啜粥”,以示服药后服粥与不服粥迥然有别。(2)服药后审证服粥:在使用栝楼桂枝汤后注:“……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在使用三物小白散时,除强调用白饮和服外,还指明有“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的服药趋势。如服药后“不利”则“进热粥一杯”,如“利过不止”则“进冷粥一杯”。从这些范例中,不难看出仲景的药后服粥妙不可言。
, 百拇医药
3.粥汤调药内服:仲景将治疗药物放于臼中杵细为散,另以粳米煎煮取汤,其汤为之白饮。仲景在使用三物小白散、五苓散、四逆散、半夏散和牡蛎泽泻散等时,每以白饮调和内服。这种服药法既有利于散剂顺利下咽,也有利于缓和药物的剧烈之性,还能起到补益胃肠、健运中气的作用。
4.邪去服粥调养:仲景在治疗水饮内停之症时,多选峻猛之剂以尽快驱邪,故见邪虽去正气已伤者,为了照顾正气,仲景特别强调病后用糜粥进行调养。如使用大建中汤后注“如一饮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使用十枣汤后注“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等即是。
二、仲景药粥并用之目的
1.健运脾胃,扶助正气:患者在服逐水峻剂十枣汤和温中逐寒的大建中汤后,病邪虽被除,而正气已伤,所以仲景先师在用药祛邪的同时,又强调“糜粥自养”,旨在取糜粥易化而益体,使药与粥互补互用,共奏祛除病邪、益气和中、健运脾胃之效。又如治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中,硝石和矾石均有损伤脾胃之弊,故在服法上用大麦粥和服,即起到了顾护脾胃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在白虎类汤和竹叶石膏汤中,治疗药物虽然多具有寒凉之性,但加入粳米同煮后,不但仍具有这些清泄胃热的作用,而且又有养胃和中、扶助正气之效。正如柯韵伯所说:“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得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大凡服用祛邪外出的治疗药后,仲景再强调食糜粥的目的有二:一方面是用粥协助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在于扶助人体正气,发挥正气祛邪外出的功能。前如用桂枝汤、十枣汤、三物小白散和栝楼桂枝汤之后食粥,即起扶正以祛邪而不伤正气的作用。
2.助温散寒:脾胃虚寒而致水湿内停或寒气攻冲,出现腹中剧烈冷痛、肠鸣呕吐等症时,仲景强调理中丸药后服粥,既温养了脾胃,又使药与粥相互为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
3.滋养胃阴:仲景在治疗肺胃干枯、虚火上炎的病症时,用大队甘温之品配合粳米同煮,以滋肺母,使胃阴得以滋润,水谷精微方能上注于肺,自然活泽无虞,如肺痿服的麦门冬汤即是。又如妊娠养胎服白术散后,若呕吐止而渴者,食大麦粥则渴止胎安,体现出粥的滋养胃阴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4.抑制毒性:巴豆辛热有大毒,具有强烈的催吐和泻下作用,入药前的炮制法,多采用黏稠的粥汤或面汤浸拌,再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取仁,炒黑后入药即可减少其毒副作用。巴豆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产生呕吐和腹泻,仲景在使用三物小白散时,强调用粥汤和服即在于减少这种毒性。至于服药后“不利”或“利过不止”而服粥,其一取粥的冷热以调之,其二仍在于粥抑制或缓解巴豆的毒性。
综观仲景药粥并用的方剂,几乎都同时配有性味甘平的粳米和大枣,甘平药在处方配伍中的作用,除具有入脾、胃二经以直接治疗脾胃病外,有人还概括出:酸性生津,甘以成之;峻药伤人,甘以制之;寒热并用,甘以调之;益气补血,甘以助之。此甘药之妙足以说明仲景药粥并用之奇。仔细分析后世的药粥食疗方剂,可以认为是在仲景药粥并用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百拇医药(张存龙 甘肃省通渭县中医院)
一、仲景药粥并用的方法
1.药粥同时内服:仲景将粳米与治疗药物混合后,加水煎煮,煮至米熟汤成,去滓后温服,将药与粥直接用于治疗。后世的药粥疗法基本属于此类。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桃花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药与粳米共同煎煮内服的方剂。
2.药后酌情服粥:为了增强或抑制药物的作用,仲景往往在使用药物以后,再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情况而用粥进行调节。仲景使用这一方法的要求十分严格,如(1)服药后必须服粥,在使用桂枝汤和桂枝加黄芪汤后均注“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使用理中丸后注“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即是粥助药力的极好典范。而在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方后则明注“不需啜粥”,以示服药后服粥与不服粥迥然有别。(2)服药后审证服粥:在使用栝楼桂枝汤后注:“……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在使用三物小白散时,除强调用白饮和服外,还指明有“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的服药趋势。如服药后“不利”则“进热粥一杯”,如“利过不止”则“进冷粥一杯”。从这些范例中,不难看出仲景的药后服粥妙不可言。
, 百拇医药
3.粥汤调药内服:仲景将治疗药物放于臼中杵细为散,另以粳米煎煮取汤,其汤为之白饮。仲景在使用三物小白散、五苓散、四逆散、半夏散和牡蛎泽泻散等时,每以白饮调和内服。这种服药法既有利于散剂顺利下咽,也有利于缓和药物的剧烈之性,还能起到补益胃肠、健运中气的作用。
4.邪去服粥调养:仲景在治疗水饮内停之症时,多选峻猛之剂以尽快驱邪,故见邪虽去正气已伤者,为了照顾正气,仲景特别强调病后用糜粥进行调养。如使用大建中汤后注“如一饮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使用十枣汤后注“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等即是。
二、仲景药粥并用之目的
1.健运脾胃,扶助正气:患者在服逐水峻剂十枣汤和温中逐寒的大建中汤后,病邪虽被除,而正气已伤,所以仲景先师在用药祛邪的同时,又强调“糜粥自养”,旨在取糜粥易化而益体,使药与粥互补互用,共奏祛除病邪、益气和中、健运脾胃之效。又如治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中,硝石和矾石均有损伤脾胃之弊,故在服法上用大麦粥和服,即起到了顾护脾胃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在白虎类汤和竹叶石膏汤中,治疗药物虽然多具有寒凉之性,但加入粳米同煮后,不但仍具有这些清泄胃热的作用,而且又有养胃和中、扶助正气之效。正如柯韵伯所说:“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得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大凡服用祛邪外出的治疗药后,仲景再强调食糜粥的目的有二:一方面是用粥协助药物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在于扶助人体正气,发挥正气祛邪外出的功能。前如用桂枝汤、十枣汤、三物小白散和栝楼桂枝汤之后食粥,即起扶正以祛邪而不伤正气的作用。
2.助温散寒:脾胃虚寒而致水湿内停或寒气攻冲,出现腹中剧烈冷痛、肠鸣呕吐等症时,仲景强调理中丸药后服粥,既温养了脾胃,又使药与粥相互为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
3.滋养胃阴:仲景在治疗肺胃干枯、虚火上炎的病症时,用大队甘温之品配合粳米同煮,以滋肺母,使胃阴得以滋润,水谷精微方能上注于肺,自然活泽无虞,如肺痿服的麦门冬汤即是。又如妊娠养胎服白术散后,若呕吐止而渴者,食大麦粥则渴止胎安,体现出粥的滋养胃阴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4.抑制毒性:巴豆辛热有大毒,具有强烈的催吐和泻下作用,入药前的炮制法,多采用黏稠的粥汤或面汤浸拌,再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取仁,炒黑后入药即可减少其毒副作用。巴豆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产生呕吐和腹泻,仲景在使用三物小白散时,强调用粥汤和服即在于减少这种毒性。至于服药后“不利”或“利过不止”而服粥,其一取粥的冷热以调之,其二仍在于粥抑制或缓解巴豆的毒性。
综观仲景药粥并用的方剂,几乎都同时配有性味甘平的粳米和大枣,甘平药在处方配伍中的作用,除具有入脾、胃二经以直接治疗脾胃病外,有人还概括出:酸性生津,甘以成之;峻药伤人,甘以制之;寒热并用,甘以调之;益气补血,甘以助之。此甘药之妙足以说明仲景药粥并用之奇。仔细分析后世的药粥食疗方剂,可以认为是在仲景药粥并用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百拇医药(张存龙 甘肃省通渭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