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的不规范吗?
《小说中医》在第一回讲:“如果以规范与否作为标准来划分中医与西医,那么中医的治疗可以归入不规范的一类。”并把这种“不规范”的原因归于中医是门艺术的缘故,“如果按技术与艺术划分,我宁可将中医划入艺术,古人早已有言:‘医诚艺也’。”
仔细揣摩作者的意思,是试图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达中医学在认识与诊治疾病过程中相对于西医学具有更加宽泛的发挥医者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特点。很显然,用“不规范”一词不仅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描述中医学这一特点,而且显现不出所谓的中医学的“优势”。再者,单纯把中医学作为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以实践技术为主的自然科学,于中医学发展何益?诸般做法,只会导致两种态度的发生:一是,中医学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与现代医学相比,其简陋面貌终难登大雅之堂;二是,中医学就是一门类似于琴棋书画之类的文化,于理可通,终难作为疗人之实践技艺。
那么,这一“特点”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称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刻意找个诸如“规范”与“不规范”这样的词语来称谓它,关键在于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并分析这种“特点”的优劣。
, http://www.100md.com
我们研究问题往往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态,有时候跳出去从另外的角度或其它相关学科角度来审视中医学,往往会使问题更加明朗,得到意外的收获。现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来分析这种特点。
不同医学对疾病的阐释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关于任何疾病的最终解答是存在的,即存在绝对真理。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断趋于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从这个角度讲,关于同一疾病,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或同一理论体系中的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阐释,都是相对真理趋向于绝对真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的、斗争性的运动才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多数同行所认同的理论往往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绝对真理”,此所谓真理与价值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故不免存在“假性”的绝对真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对于这个公认的“绝对真理”的其他相对真理便可谓是各家学说了。
, 百拇医药 在现定的历史时期,中医学与西医学相比较:西医学打上了西方科学思维的烙印,对某一种疾病的阐释与诊治更趋向于“求同”的方向,即所谓“范式”;而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之上,存异基础上的“和”是其追求,因此中医学理论相对于西医学对某一疾病的论述更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便是《小说中医》作者认为的“不规范”,但笔者认为这种多样化的论述不是凭空地想象而是严格在中医学思维指导下逐步或已接近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属于不同历史时期认识的不同阶段,切不可断章取义在某一既定历史时期以多个相对真理是否能趋于为同行共识的假性绝对真理作为评判关于同一问题两种学科的优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把中医学对某一病证论述的多样化及诊治的个体化冠以“不规范”而自叹“中医学不如西医学”了。时下,我们中医学相关临床教材的编写不断趋向于西医学的模式,专病专证专方,实已不循辨证之理,追求假性绝对真理。
任何事物都有与之相关的绝对、相对真理,中医学、西医学对疾病的阐释亦是如此,关键是如何完成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逐步转化,切不可拔苗助长。正确对待中医学中的这一正常的所谓的“不规范”现象,依据事物自身发展之理逐步完成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盲从,才是当务之急。
, 百拇医药
以上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任何事物不单单是中医学呈现多样化“特点”的原因。现主要从中医学自身特有的“医学-哲学”模式来阐发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中医学广采哲学之长,哲学中的许多理论被其用作自己的思维模式工具,如《黄帝内经》中便有明显的同时期先进哲学思想的印记,哲学中的精气神等概念被其结合人体自身的特点作为阐发身体正常生命现象的工具,《黄帝内经》中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古时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之上。
中医学这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基础上的思维工具不似西医学的生理、病理观察模式那样直观,相比较而言更有点形而上的味道,换句话说,肉眼或借助工具观察实际存在的物质往往比思维上想象中的“观察”更趋单一化、确定化,因此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骨子里就有这种文化的韵味,文化中诸多方面的殊途同归不难理解,那么中医学有这种“特点”便无可厚非了。
笔者认为,在中医理论建构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医学在论理方式以及诊治过程中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应在医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辩证看待,切不可以“不规范”三字了之。从整个医学发展的过程来看,这种多样性有益于中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是中医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优势。《小说中医》第十二回中曾讲:“中医学是一个早熟的、超前的学科,而且能够不断发展自新,可以对付新的疾病。”促使这种发展自新的中医理论体系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系统,如果以西医学为标准,不顾中西医学的诸多差异,妄加泯灭,则中医学终会闭塞不前、面目全非。, 百拇医药(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仔细揣摩作者的意思,是试图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达中医学在认识与诊治疾病过程中相对于西医学具有更加宽泛的发挥医者主观能动性的空间的特点。很显然,用“不规范”一词不仅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描述中医学这一特点,而且显现不出所谓的中医学的“优势”。再者,单纯把中医学作为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以实践技术为主的自然科学,于中医学发展何益?诸般做法,只会导致两种态度的发生:一是,中医学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与现代医学相比,其简陋面貌终难登大雅之堂;二是,中医学就是一门类似于琴棋书画之类的文化,于理可通,终难作为疗人之实践技艺。
那么,这一“特点”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称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刻意找个诸如“规范”与“不规范”这样的词语来称谓它,关键在于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并分析这种“特点”的优劣。
, http://www.100md.com
我们研究问题往往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态,有时候跳出去从另外的角度或其它相关学科角度来审视中医学,往往会使问题更加明朗,得到意外的收获。现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来分析这种特点。
不同医学对疾病的阐释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关于任何疾病的最终解答是存在的,即存在绝对真理。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断趋于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从这个角度讲,关于同一疾病,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或同一理论体系中的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阐释,都是相对真理趋向于绝对真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的、斗争性的运动才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多数同行所认同的理论往往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绝对真理”,此所谓真理与价值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故不免存在“假性”的绝对真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对于这个公认的“绝对真理”的其他相对真理便可谓是各家学说了。
, 百拇医药 在现定的历史时期,中医学与西医学相比较:西医学打上了西方科学思维的烙印,对某一种疾病的阐释与诊治更趋向于“求同”的方向,即所谓“范式”;而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特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之上,存异基础上的“和”是其追求,因此中医学理论相对于西医学对某一疾病的论述更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便是《小说中医》作者认为的“不规范”,但笔者认为这种多样化的论述不是凭空地想象而是严格在中医学思维指导下逐步或已接近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属于不同历史时期认识的不同阶段,切不可断章取义在某一既定历史时期以多个相对真理是否能趋于为同行共识的假性绝对真理作为评判关于同一问题两种学科的优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把中医学对某一病证论述的多样化及诊治的个体化冠以“不规范”而自叹“中医学不如西医学”了。时下,我们中医学相关临床教材的编写不断趋向于西医学的模式,专病专证专方,实已不循辨证之理,追求假性绝对真理。
任何事物都有与之相关的绝对、相对真理,中医学、西医学对疾病的阐释亦是如此,关键是如何完成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逐步转化,切不可拔苗助长。正确对待中医学中的这一正常的所谓的“不规范”现象,依据事物自身发展之理逐步完成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盲从,才是当务之急。
, 百拇医药
以上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任何事物不单单是中医学呈现多样化“特点”的原因。现主要从中医学自身特有的“医学-哲学”模式来阐发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中医学广采哲学之长,哲学中的许多理论被其用作自己的思维模式工具,如《黄帝内经》中便有明显的同时期先进哲学思想的印记,哲学中的精气神等概念被其结合人体自身的特点作为阐发身体正常生命现象的工具,《黄帝内经》中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古时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之上。
中医学这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基础上的思维工具不似西医学的生理、病理观察模式那样直观,相比较而言更有点形而上的味道,换句话说,肉眼或借助工具观察实际存在的物质往往比思维上想象中的“观察”更趋单一化、确定化,因此中医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骨子里就有这种文化的韵味,文化中诸多方面的殊途同归不难理解,那么中医学有这种“特点”便无可厚非了。
笔者认为,在中医理论建构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医学在论理方式以及诊治过程中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应在医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辩证看待,切不可以“不规范”三字了之。从整个医学发展的过程来看,这种多样性有益于中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是中医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优势。《小说中医》第十二回中曾讲:“中医学是一个早熟的、超前的学科,而且能够不断发展自新,可以对付新的疾病。”促使这种发展自新的中医理论体系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多样化的系统,如果以西医学为标准,不顾中西医学的诸多差异,妄加泯灭,则中医学终会闭塞不前、面目全非。, 百拇医药(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