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热点难点促进胰腺癌诊疗技术发展——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在西宁举行
9月8日~10日,主题为“与西部携手,共同开创我国胰腺外科美好明天”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及胰腺外科学组的专家、学者共700余人,参加了这一我国胰腺外科领域两年一届的最重要的学术会议。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均为本次大会发来贺电。
胰腺癌诊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胰腺癌和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制订和修订等是与会者参与最积极的会议亮点。另外,本届研讨会开幕日被命名为“胰腺疾病防治宣传日”。会议组织者还举办了胰腺手术DV大赛,为我国胰腺学科的发展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会议期间,20多位著名医学专家还在西宁市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
担任本届研讨会主席的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兼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赵玉沛教授。他在开幕式上表示,关注胰腺外科临床中的疑难问题,是推动胰腺外科整体发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发达地区的医生有责任和有义务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号召,帮助西部医疗机构培养业务人才,提高西部百姓的健康水平。
, http://www.100md.com
■“癌中之王”预后较差
在题为“胰腺癌诊疗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大会报告中,赵玉沛教授明确指出,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仍然是预后最差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胰腺癌发病率约为9/10万,死亡率也接近9/10万。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的统计,2005年,全美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2180例,病死数为3180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他指出,在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相似,而胰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几近相等表明其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国内胰腺癌发病率估计为10/10万,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0.5%~1%。在报告中赵玉沛教授指出,目前的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在早期发现的小胰癌(病灶直径小于两厘米)患者中,可接受肿瘤切除手术者约占50%,这部分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80%。这种状况与过去临床呈现的“胰腺癌患者一旦确诊多是中晚期,其中能接受手术者只占20%左右,而这些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不到10%”的状况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然而,“胰腺癌被早期发现的比例非常低”仍然是临床需要克服的难点。他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胰腺的解剖位置深,肿瘤难以被发现,而临床现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限,即使应用当前最为先进的螺旋CT,仍然难以发现直径1厘米以下的癌灶,在已被发现的小胰癌中,仍然有60%发生转移的比例。另外,目前还无法查明胰腺癌的标志物,对其进行血液学检查的意义不是很大。
, 百拇医药
赵玉沛教授认为,在影像学诊断方面,PET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小胰癌,PET检查的正确率是100%,并可鉴别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还可以检出微小的受侵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而普通CT检查小胰癌的正确率只有18%。
■重视高危人群是早发现的关键
在欧美发达国家,25%的胰腺癌患者在初诊前6个月,已经存在上腹部症状,但约有15%的患者在初诊后6个月才能被确诊。在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确诊胰腺癌患者中,50%以上的患者曾被外院误诊为胃肠或肝胆疾病,误诊时间长达3~6个月。总体上讲,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低于3%——赵玉沛教授列举的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条件下发现早期胰腺癌的几率非常小。他认为,当前所要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发现小胰癌的几率。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在第十届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上公布的《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列举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8个特征: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2.有胰腺癌家族史;3.突发糖尿病,特别是非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现象,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被确诊时伴有糖尿病;4.在小部分患者中,慢性胰腺炎,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是重要的癌前病变;5.导管内乳头状黏液亦属癌前病变;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7.因良性病变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者;8.吸烟、大量饮酒、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 百拇医药
赵玉沛教授指出,在我国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只有提高对胰腺癌的警惕性,进行广泛的科普宣教,重视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筛查和监测,才能尽早发现胰腺癌,提高其早期诊断率。他希望医生和新闻媒体联手,将相关信息和知识准确无误地介绍给普通百姓和患者。
他介绍说,发达国家的社区医疗工作做得比较好,其社区医生对于胰腺癌高危患者的诊断意识比较强,且熟悉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历程,从而可以大为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北京协和医院在此方面的做法是:加强对早期胰腺癌的警惕性;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开辟对胰腺癌诊治的绿色通道,由综合内科、超声科、检验科、外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几大科室组成胰腺疾病协作组,在一周内为患者做出明确的诊断结论。
■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应准确
胰腺癌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十分重要:准确的术前评估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给患者带来创伤,又能让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赵玉沛教授强调,以往“只有开腹探查才能确定肿瘤是否可以切除”的观念是错误的。应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进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而螺旋CT检查在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腹腔镜超声技术可以提高胰腺癌的分期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率。
, 百拇医药
他进一步解释说菪鼵T判断胰腺癌病灶可切除性的正确率达80%,判断其不可切除的正确率达100%。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系统,将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率提高到91.3%(病例数已经累积达600多例),基本取代了血管造影等有创检查。
但是,患者一旦出现下列6种症状,其病灶就不可切除,而只能对其施以放、化疗等保守治疗。这6种症状是:1.有远处器官的广泛转移;2.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肿大;3.肿块较大,且包有大血管;4.有广泛血管增生或门静脉及其属支出现淀粉样变;5.腹膜干、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显示不清;6.血管广泛狭窄,内膜被破坏或癌栓形成,或管腔闭塞。
他还就胰头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以及保留胃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胰肠吻合方式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胰腺癌对化疗较为敏感,但对放疗的敏感度相当低,即使是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也是如此。
赵玉沛教授指出,当前针对胰腺癌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是诊断,即寻找更加敏感、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使其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有效筛选工具,并加强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以便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线索。其二是在治疗上研发更加敏感的化疗药物,并在开发新术式的基础上结合介入、射频消融等新的治疗手段。他强调:当前胰腺癌整体疗效尚不尽如人意,诊治规范的制订和推广迫在眉睫;建立治疗胰腺疾病的专业队伍势在必行;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是发展方向;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胰腺外科诊治水平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徐述湘, http://www.100md.com
胰腺癌诊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胰腺癌和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制订和修订等是与会者参与最积极的会议亮点。另外,本届研讨会开幕日被命名为“胰腺疾病防治宣传日”。会议组织者还举办了胰腺手术DV大赛,为我国胰腺学科的发展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会议期间,20多位著名医学专家还在西宁市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
担任本届研讨会主席的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兼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赵玉沛教授。他在开幕式上表示,关注胰腺外科临床中的疑难问题,是推动胰腺外科整体发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发达地区的医生有责任和有义务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号召,帮助西部医疗机构培养业务人才,提高西部百姓的健康水平。
, http://www.100md.com
■“癌中之王”预后较差
在题为“胰腺癌诊疗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大会报告中,赵玉沛教授明确指出,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仍然是预后最差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胰腺癌发病率约为9/10万,死亡率也接近9/10万。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的统计,2005年,全美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2180例,病死数为3180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他指出,在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我国的情况与美国相似,而胰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几近相等表明其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国内胰腺癌发病率估计为10/10万,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0.5%~1%。在报告中赵玉沛教授指出,目前的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在早期发现的小胰癌(病灶直径小于两厘米)患者中,可接受肿瘤切除手术者约占50%,这部分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80%。这种状况与过去临床呈现的“胰腺癌患者一旦确诊多是中晚期,其中能接受手术者只占20%左右,而这些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不到10%”的状况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然而,“胰腺癌被早期发现的比例非常低”仍然是临床需要克服的难点。他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胰腺的解剖位置深,肿瘤难以被发现,而临床现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限,即使应用当前最为先进的螺旋CT,仍然难以发现直径1厘米以下的癌灶,在已被发现的小胰癌中,仍然有60%发生转移的比例。另外,目前还无法查明胰腺癌的标志物,对其进行血液学检查的意义不是很大。
, 百拇医药
赵玉沛教授认为,在影像学诊断方面,PET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小胰癌,PET检查的正确率是100%,并可鉴别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还可以检出微小的受侵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而普通CT检查小胰癌的正确率只有18%。
■重视高危人群是早发现的关键
在欧美发达国家,25%的胰腺癌患者在初诊前6个月,已经存在上腹部症状,但约有15%的患者在初诊后6个月才能被确诊。在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确诊胰腺癌患者中,50%以上的患者曾被外院误诊为胃肠或肝胆疾病,误诊时间长达3~6个月。总体上讲,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低于3%——赵玉沛教授列举的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条件下发现早期胰腺癌的几率非常小。他认为,当前所要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发现小胰癌的几率。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在第十届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上公布的《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列举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的8个特征: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2.有胰腺癌家族史;3.突发糖尿病,特别是非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现象,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被确诊时伴有糖尿病;4.在小部分患者中,慢性胰腺炎,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是重要的癌前病变;5.导管内乳头状黏液亦属癌前病变;6.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7.因良性病变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者;8.吸烟、大量饮酒、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 百拇医药
赵玉沛教授指出,在我国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只有提高对胰腺癌的警惕性,进行广泛的科普宣教,重视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筛查和监测,才能尽早发现胰腺癌,提高其早期诊断率。他希望医生和新闻媒体联手,将相关信息和知识准确无误地介绍给普通百姓和患者。
他介绍说,发达国家的社区医疗工作做得比较好,其社区医生对于胰腺癌高危患者的诊断意识比较强,且熟悉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历程,从而可以大为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北京协和医院在此方面的做法是:加强对早期胰腺癌的警惕性;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开辟对胰腺癌诊治的绿色通道,由综合内科、超声科、检验科、外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几大科室组成胰腺疾病协作组,在一周内为患者做出明确的诊断结论。
■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应准确
胰腺癌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十分重要:准确的术前评估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给患者带来创伤,又能让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赵玉沛教授强调,以往“只有开腹探查才能确定肿瘤是否可以切除”的观念是错误的。应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进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而螺旋CT检查在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腹腔镜超声技术可以提高胰腺癌的分期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率。
, 百拇医药
他进一步解释说菪鼵T判断胰腺癌病灶可切除性的正确率达80%,判断其不可切除的正确率达100%。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系统,将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率提高到91.3%(病例数已经累积达600多例),基本取代了血管造影等有创检查。
但是,患者一旦出现下列6种症状,其病灶就不可切除,而只能对其施以放、化疗等保守治疗。这6种症状是:1.有远处器官的广泛转移;2.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肿大;3.肿块较大,且包有大血管;4.有广泛血管增生或门静脉及其属支出现淀粉样变;5.腹膜干、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显示不清;6.血管广泛狭窄,内膜被破坏或癌栓形成,或管腔闭塞。
他还就胰头癌根治术的切除范围以及保留胃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胰肠吻合方式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胰腺癌对化疗较为敏感,但对放疗的敏感度相当低,即使是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也是如此。
赵玉沛教授指出,当前针对胰腺癌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是诊断,即寻找更加敏感、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使其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形成有效筛选工具,并加强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以便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线索。其二是在治疗上研发更加敏感的化疗药物,并在开发新术式的基础上结合介入、射频消融等新的治疗手段。他强调:当前胰腺癌整体疗效尚不尽如人意,诊治规范的制订和推广迫在眉睫;建立治疗胰腺疾病的专业队伍势在必行;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是发展方向;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胰腺外科诊治水平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徐述湘,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