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5265
小企业老板的天花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7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12期(总第2367期 2006.09.27)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性增强,随着员工的增加和业务、管理分工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随着预期利益的实现,老板的经验、信心和控制欲也随之增强,个人威信也希望得到充分体现,以老板为中心的指挥格局和管理格局也就形成了。因而他的个性开始充斥企业的每个细节。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CEO韦尔奇曾告诫那些商业“庞然大物”:“要像小企业那样经营。”在这个当代管理实践大师眼里,中小企业灵活、善于创新,很难患上那些大公司因新陈代谢阻滞而出现的“大企业病”。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一直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他们的成长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之源。

    最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06年度全国千家最具成长性中小工业企业。入围的1001家企业均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连续3年年均增幅超过50%的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25%以上。

    这样的评选显然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因为,尽管“创业型企业与成长型企业最具创新和冒险的气质”,但现实中他们中的大多数所面临的局面是: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即使守成,持续成长也困难重重。此时,他们所具备的灵活与锐气大多已经消减,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陷入迷茫,甚至消失。最后的结果非常残酷,他们中约有68%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生存期为6~10年,只有13%的寿命超过10年。
, http://www.100md.com
    诚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遭遇来自各个方面的更大风险。但学者们指出:中小企业的成长出现瓶颈,问题的关键不在经济环境,也不在市场条件,而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而这其中,老板观念中存在的危机,往往成为致命的催化剂。

    难掘的“第二桶金”

    企业一方面继续加大原有产品的推广力度,一边开始多元化的尝试,在当地政府的撮合下,兼并了当地的一家酒厂。老板当时鼓励员工称,要争取在2年之内使企业“两条腿走路”。然而,事与愿违。

    周先生就职于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去年他接到一个项目,去某地级市一家生物制品企业调研。

    这家企业成立于2000年,规模不大。幸运的是,由于其主要产品市场开始上行,企业很快就开始稳步发展。后来,产品销量开始迅速增长,这家企业好几个品种的市场表现颇优。是时,由于产品销量一路上扬,加之产品本身的毛利较高,几年时间,企业便掘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并很快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
, 百拇医药
    然而,支柱产品旺盛的市场需求虽然让这家企业盛极一时,但却并未令它高枕无忧。两年前,政策的突然变化打破了这一切。政策的收紧使得原来的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这家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周先生说,这家企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偶然的市场机会,而在过往的竞争过程中,决策者并没有培育出核心能力来支撑自己的持续成长,反而因多元化策略分散了精力。

    事实上,“第一桶金”之后,这家企业一直希望能够立刻看到“第二桶金”的到来。于是企业一方面继续加大原有产品的推广力度,一边开始多元化的尝试,在当地政府的撮合下,兼并了当地的一家酒厂。老板当时鼓励员工称,要争取在2年之内使企业“两条腿走路”。然而,事与愿违。由于这家酒厂是一家地方小企业,已经亏损多年,品种陈旧。尽管后来不断有资金注入,但一直未见起色,反而成了企业的拖累。现在,这家企业已经将酒厂挂牌转让。

    周先生说,这种不切实际的多元发展分散且耗费了企业有限的资源,结果企业和老板的名气是更大了,企业的效益却在慢慢下滑。一旦多元化失败,就会影响到资金链,企业就将面临发展停滞甚至倒闭的危险。
, 百拇医药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追求规模,过度投放广告等是时下一些刚刚崛起的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周先生说,这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在初创时期的一种浮躁心态,“第一桶金”的顺利赚取以及外界的追捧让企业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企业,不可一世了。这种由自信转变成自负的心态往往最容易出现问题,使得企业对包括控制成本、扩大利润这些最基本的商业法则失去理智的权衡,使企业成长陷入停滞。

    成长的烦恼

    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老板眼里,企业只有两个利益主体,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员工整体。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很难体会员工所需要的规范管理、晋升、培训、公正合理考核与薪酬、加班等。

    有这样一种说法:民营企业长得像其老板。其实,企业的这种“大企业幻觉”,更多地来自老板们深层次的自卑和虚荣,他们希望通过企业的外在表象获得公众的良好评价,而来自外界的不实在的吹捧也加速了这种心态的扩张。负效应最终都体现在企业的运营上。
, 百拇医药
    中小企业在成长中,这种情形并不少见。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内外部因素的制约,特别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可谓先天不足,所以老板拥有对企业足够的控制权和所有权。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性增强,随着员工的增加和业务、管理分工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随着预期利益的实现,老板的经验、信心和控制欲也随之增强,个人威信也希望得到充分体现,以老板为中心的指挥格局和管理格局也就形成了。因而他的个性开始充斥企业的每个细节。

    事实上,在业务面不太广与管理事务不太多的中小企业里,这种运作模式也的确相当有效。而当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时,这种思维就成了成长路上的严重障碍。周先生在调查中就发现,这家企业的老板喜欢事必躬亲,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一竿到底”,虽然解决问题的效率提高了,却使得管理人员无所适从,同时也容易造成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的现象,事事皆“老板说了算”。

    相类似的,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老板眼里,企业只有两个利益主体,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员工整体。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很难体会员工所需要的规范管理、晋升、培训、公正合理的考核与薪酬、加班等要素。老板意识不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员工也难以激发能动性,并体现执行力。海尔的总裁张瑞敏就曾经担心:“现在最怕的就是整个企业的员工太相信我了。如果我选错了路,往火坑里跳了,那么整个企业也跟着我往火坑里跳了。”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小企业在遭遇成长停滞的时候,其实也是考验老板智慧的时候。只有老板觉悟,企业才有可能摆脱沉沦而被带入新的境界。反之,老板的能力遭遇天花板就意味着企业将裹足不前。所以,一个中小型企业要向大企业迈进,第一步就应当是企业主的觉悟。只有企业主对这种管理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在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企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种种危机。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12期, http://www.100md.com(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