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03331
我国将濒死体验用于临床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9日 《现代护理报》 2006.09.29
     中国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研究濒死体验近20年来,如今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积极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

    现年65岁的冯志颖,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已有40年。他说,濒死体验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或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1976年唐山大地震10年后,冯志颖和同事对大地震中的100位幸存者进行了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81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8例。躯体损伤者除5例完全恢复外,76例成了终身截瘫患者。冯志颖说,由于唐山大地震的灾难特殊性,他们的研究目前是世界上同类濒死体验研究集中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冯志颖表示,并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有濒死体验,持无神论观点就没有。尽管东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差异,但有濒死经历的人体验内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在调查中,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约四分之一的调查者称,当时身体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

    冯志颖说,在81例研究对象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将濒死研究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的意义,冯志颖表示,将濒死体验应用救灾,可以帮助遇到重大身体创伤者保存能量,减少消耗,更有利于获救。在社会医学和精神病学临床中,将濒死体验变成形象的文字并给予心理治疗,可以增进患者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和留恋。而在心理诊疗方面,利用濒死体验导致人格积极改变的机理,可为某些类似的影响人格改变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和设想。

    调查表明,81例研究对象中,半数以上的人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恐慌感。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有人还感到自己在黑暗的坑道内行进,快到了尽头,看见了光亮,感觉“光明即将来临”。(新华),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