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284
医院新闻线索的发掘与操作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智慧公社总第六期(2006.6)
     记者必须要和医院的当事人有充分的交流,包括普通的临床医生,也包括科室主任和院长、书记等负责人,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

    如何在众多的医院新闻线索中寻找适合本报的、并尽可能做出专业化深度报道的文章?在这里分享一些个人的体会。

    现在网上有关医院的新闻很多,但是并非每条都值得我们做,如何筛选是每个记者都在苦苦思考的事情,尤其我们作为医药专业媒体,当然不能像大众媒体那样只对负面的医院报道感兴趣,一遇到关于医院的负面报道就热血沸腾、义愤填膺。相反我们要站在一个专业化的角度上来分析这些新闻所暴露出来的关于医院管理、医患沟通、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等问题,并通过采访和分析使读者(医院的管理者和医护人员)产生共鸣。

    因此,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的功课就是有“专家”的视角。这种视角也许并不是要求记者就是医院管理者或者医院管理专家,但记者最起码要懂得,怎样根据新闻线索寻找适合的角度来提问才不会让专家质疑我们的专业。所以记者必须要和医院的当事人有充分的交流,包括普通的临床医生,也包括科室主任和院长、书记等负责人。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现在怎么看待某种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些业界关注的问题,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某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之后的采访和写作中才能有的放矢。
, http://www.100md.com
    以笔者不久前写的《创收指标背后的管理难题》为例,一直以来,医院各临床科室制定创收指标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因此也导致一些临床科室为了完成指标而不惜违背良心开“大处方”、做过度医疗,将医患关系弄得非常僵。如果我们也像大众媒体一样去批判就没有什么新意了。而在和一些临床医生随意交流的过程中,有人对“反对创收指标”的说法产生质疑:凭什么断定医院在搞创收指标,医院会为了激励医护人员而设置一些考核标准,但这并不能就是说在搞创收指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医疗界的朋友告诉笔者,现在不会有哪家医院承认自己在搞创收指标,但其实哪家医院都在做,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也有些人对医护人员和临床科室的某些考核制度以“钱”字当头提出疑问,其中就包括他们最为关注的奖金分配问题;还有人直接指出,现在的医院科室经济核算政策需要调整等等。这些已经涉及到“创收指标”的核心问题了,再向一些医院管理专家以及卫生经济学家请教其产生的理论根源,然后从根源上提出解决的对策,有了这些内容,基本上就能将“创收指标”这个问题的实质说清楚了。

    当然,这些内容里确实有些说法是比较专业的,如果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还不够熟悉的话,理解起来可能是有些困难,但是我认为这是记者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 百拇医药
    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在与医院的各类人士直接沟通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多谈些他们感到困惑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再拿着这些问题与医院不同层次的人沟通,这样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医疗机构的大致运行机制,就算这次掌握的内容在文章里用不上,也许将来还是会有用的,毕竟专业距离我们确实还比较远。

    此外,除了那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线索的操作,平时在分解新闻线索之前,与编辑的有效沟通几乎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本人在最近两个月里有三篇稿件被评为A级稿,其中有两篇都是与编辑张涛合作的,让笔者记忆犹新:一篇是《社区病床:取舍之间细斟酌》,还有一篇就是《创收指标背后的管理难题》。这两篇新闻的线索刚拿到手时,笔者并没有想很多,但是在采访过程中张涛一直在和笔者进行沟通,笔者也及时把了解到的一些问题向她反馈,然后一起发掘出有价值的线索,最后均配上有启发性的记者手记,让文章的结构看起来很丰满。其中《创收指标背后的管理难题》一文的记者手记原本是文章的一部分,主要是强调“第三方监督”在当前的控制医院搞创收指标问题上的严重缺位,有点问责的意思。但是张涛觉得如果直接行文可能过于偏激,最后就以记者手记的形式出现,既提出了问题,主题文章的语气也就变得很理性。

    医药经济报2006年 智慧公社总第六期(2006.6), http://www.100md.com(汪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