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5443
眼光放长远些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14期(总第2369期 2006.10.02)
     今年以来,国家关于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频繁,在此过程中,不但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会发生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也会发生相应改变,比如试行收支两条线、推行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二级医院向社区中心转型、药品零利润加价、接受大型医院扶持等。

    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医疗为重、预防弱化、大医院垄断病人资源的局面,让小病不出社区便可解决。但与社区改革如火如荼的局面相比,目前很多医药企业对社区仍抱着冷观的态度。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对政策环境的不信任、不了解,也有对社区的不重视。

    确实,从目前各地对社区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并非处处如人所愿。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公益性的医疗单位,政府要求社区中心的治疗费、药品费用必须保持价格低廉,这样的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似乎还不够。更有业内人士悲观地认为,个别地区实行药品零利润加价是一项于企业无利可图的“矫枉过正”措施。

    但事实上,种种抱怨都不能掩盖社区医疗需求会被有效启动的事实——这个市场一旦启动,将意味着这是一个甚至比城市二级医院更为广阔的市场,况且,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是一种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大政策背景下,在社区是可以营造或者说扩大市场空间的。

    笔者以为,如果说药品的低利润空间使企业无利可图,这多少有些短视的意味,“普药走量”的策略既然在农村市场是主要的营销方式,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需求正在扩大的社区医疗市场的消费能力会比农村市场小。比如广州实施的大型制药企业药品直供社区,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一旦取得这样的机会,将对企业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大有裨益。

    从物流、管理成本上来看,社区市场优势亦明显。生产企业原先在城市大医院的销售体系的一部分也可以纳入社区这一块,并不需要大的物流和推广成本,并可借助现有大医院的销售渠道,对营销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另一角度来讲,部分企业过于短视的行为也暴露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的结果也将丧失企业的社会认知度,这对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无益处。笔者建议,企业应积极参与到社区医疗改革中来,比如借助专家资源对基层医生做培训、在社区卫生活动中予以赞助等。

    事实证明,医药商业在社区将大有可为。从目前来看,部分地区试点社区卫生“医药分离”的做法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虽然要求药品零差价,而一旦药房剥离,药房作为经营的独立主体,其中就有文章可做。企业可以依托对社区的覆盖,通过走量争取上游的返点,这也将为医药商业在社区树立竞争优势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40期, 百拇医药(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