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38期
编号:11204371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与奈非那韦引起卡马西平毒性反应1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2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38期
     本报讯 加拿大Bates等报告,1例HIV阳性男性患者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在合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以及奈非那韦后,发生卡马西平毒性反应。[Ann Pharmacother 2006,40(6)∶1190]

    该患者男性,50岁,HIV阳性,在服用卡马西平之后出现极度困倦,合并用药为抗逆转录病毒制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卡马西平血清浓度升高46%。随后,该患者发生可能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关的皮肤不良反应并住院治疗,其服用的蛋白酶抑制剂被更换为奈非那韦。3日内,患者再次出现极度困倦并且站立不稳,卡马西平血清浓度升高53%。两次状况均通过降低卡马西平剂量约33%才使症状得以缓解。

    已知卡马西平通过肝广泛代谢,主要代谢途径为通过细胞色素CYP3A4的氧化作用成为活性代谢产物卡马西平-10,11-环氧化物。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CYP3A4活性。

    Bates等对继发于蛋白酶抑制剂的卡马西平毒性反应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MEDLINE检索发现,1966年至2006年5月间有4例同样的病例报告,卡马西平血清浓度升高幅度为2~3倍,患者表现出眩晕、困倦、定向障碍、共济失调以及呕吐,发生在服药后12小时至2个月内,这些症状在降低卡马西平剂量后缓解。

    客观因果关系分析显示,该患者出现的困倦与站立不稳是由卡马西平与蛋白酶抑制剂发生相互作用所致。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与奈非那韦能够抑制卡马西平代谢,导致后者血清浓度升高。建议临床合用蛋白酶抑制剂时,可通过减少约25%~50%的卡马西平用药剂量来预防毒性反应的发生。在开始使用蛋白酶抑制剂3~5天后,应再次测定卡马西平血清浓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