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 2006年第8期
编号:11254440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病变的临床价值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8期
CT血管,1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216层螺旋CT后处理成像技术[1],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DSA比较,4多层螺旋CT后
     CT血管造影(CTA)是依赖于螺旋CT,尤其是快速多层螺旋CT,能够轻松实现的薄层、快速大范围扫描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在脑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和动脉炎的检查应用价值较高。

    颅内动脉瘤在尸检和血管造影的统计检出率约1%~7%,往往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由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对外科或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常有意义。

     1 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血流动力学、后天获得等3个方面有关。血流动力学中异常的切应力可能是诱发动脉瘤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动脉瘤经常发生在血管分叉处的原因。在后天的因素中,高血压可能也是由于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并且对血管壁产生损伤而诱发动脉瘤的形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5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