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 2006年第8期
编号:11254422
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8期
     [摘要] 目的 对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CT征象进一步认识,提高CT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本组肺部肿块型炎性病例35例,其中22例经手术、13例经抗炎治疗后CT随访证实。35例病灶部位均行1~5mm薄层CT扫描。结果 (1)病灶部位:两肺下叶背段及基底段占55%;两肺上叶后段(尖后段)占30%;中叶及上叶舌段占15%。(2)病灶CT征象:边缘有毛刺16例;光滑锐利8例;病灶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在肺窗清楚、纵隔窗消失19例;支气管充气征21例;胸膜尾征23例。结论 病灶边缘呈长毛刺或光滑锐利,病灶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肺窗清楚、纵隔窗消失及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尾征对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的诊断有很大价值,结合其他征象综合判定,能提高肺部孤立性炎性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 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由于高分辨力CT及多层螺旋CT出现,对肺部肿块型病变的研究,特别是对肺癌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多,但对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报道较少。本文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及抗炎治疗后CT随访复查的35例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该病变的CT征象,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7年12月~2005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及抗炎治疗后CT随访证实的13例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患者共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0~81岁,平均52岁,40岁以上的占70%。临床表现:24例有不同程度发热病史(37.5℃~39.0℃),13例有感冒病史,9例无发热病史。22例有咳嗽,21例有胸痛(病灶大部分位于胸膜下),6例有不同程度痰中带血;17例白细胞总数升高,13例经临床抗炎治疗,9例2~4周病灶吸收,4例6~8周病灶逐渐吸收。22例手术前11例诊断为肺癌,5例为结核,6例为炎性病变,术后均诊断为炎性病变。

    1.2 扫描方法 CT机为GE Prospeed螺旋CT及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患者于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扫描,自肺尖至肺底,层厚10 mm连续扫描,病变局部加扫1.25~5 mm薄层。3例平扫后静脉团注60%碘海醇100 ml做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 右肺上叶后段4例,下叶背段及基底段10例,中叶2例;左肺上叶尖后段6例,上叶舌段2例下叶背段及基底段11例。

    2.2 CT征象

    2.2.1 病灶表面征象 呈长毛刺16例(其毛刺长度>0.5cm),短毛刺3例,光滑锐利8例,浅分叶11例,深分叶4例;但有21例病灶边缘部分模糊,部分清楚,在边缘部分模糊区,密度较浅淡,呈云雾状;有的毛刺向周围肺组织伸展,此征象在肺窗显示清楚,而在纵隔窗消失或显示不清。

    2.2.2 病灶周围征象 本组23例病灶与胸膜广基底粘连,见弧形水样密度影位于病灶两侧并向胸膜下延伸,即胸膜尾征;4例见索条状及线样胸膜粘连。12例无胸膜改变,35例均未见胸腔积液,6例周围见索条状及斑片状影。

    2.2.3 病灶内部征象 35例中有21例见到支气管充气征,病灶内呈管状低密度(含气密度),长短不一,有的见分支。2例见斑点状偏心性高密度钙化影。病灶内CT值为15~64 HU,因肺组织含气密度的容积效应,所以有些CT值较低,为15 HU左右。35例中3例做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CT值上升25 HU左右。

    2.2.4 肺门及纵隔改变 2例纵隔淋巴结增大,但均在1cm左右。35例肺门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3 讨论

    影像学文献中,肺结核最多见于两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中叶(舌叶)与下叶基底段较少见[1~4]。炎性病变以两下叶基底段及中叶为多见。肺癌发生部位多无规律,两肺各叶、段都可以见到,但以两肺上叶前段及中叶(舌段)多见。而本组病例以两肺下叶背段、基底段及两肺上叶尖后段多见,无一例见于上叶前段。

    诸多文献报道均非常重视肺部肿块型病变的边缘征象,认为边缘短毛刺及深分叶是周围型肺癌较多出现的征象,而边缘光滑、浅分叶或粗长毛刺是良性病变较多出现的征象。本组在以上征象的基础上,35例病灶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模糊区域内密度浅淡并有粗的毛刺向四周组织伸展,在肺窗上显示清楚而在纵隔窗上显示不清,这主要是炎性渗出、纤维机化无侵袭性所致,与肺癌侵袭性生长、病变进展快、有短毛刺和深分叶明显不同。所以笔者认为此征象是诊断肿块型炎性病变有价值的CT征象。

    根据肺部肿块型病变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也可间接判断其性质。本组23例与胸膜广基底粘连增厚,而且以弧形水密度影向病灶两侧延伸,这主要是局部炎性渗出机化粘连所致的胸膜尾征,而肿瘤的胸膜改变常以索条状及线样粘连为多见,所以很少有广基底胸膜粘连。而结核病胸膜粘连增厚常出现较高密度钙化影,同时肿瘤及结核有时合并胸腔积液。本组病例无胸腔积液,所以笔者认为胸膜广基底弧形粘连增厚即胸膜尾征也是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的一个重要征象。

    本组有24例见到支气管充气征。文献报道机化性肺炎CT提示此征象为44%,本组为48%,故支气管充气征是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不是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的特异性表现,较多学者报道周围型肺癌及肺泡癌内有时也可以见到支气管充气征。所以病灶内见到支气管充气征,应结合其他征象综合分析。

    本组有2例纵隔淋巴结略增大,直径约1 cm左右,肺门区未见肿大淋巴结影,所以笔者认为一般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不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而肿瘤往往有纵隔淋巴结增大。本组3例增强扫描都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增强病例较少,尚无统计学意义。

    在22例手术病例中,有16例术前误诊,其中,11例误诊为肺癌,5例误诊为结核;另外6例虽然诊断为炎性病变,但由于肿块较大,不能充分排除肺癌的可能,所以也进行了手术治疗。

    11例误诊为肺癌的原因主要是瘤体有短毛刺及长毛刺,同时瘤体有分叶,边缘不光滑,有胸膜改变。4例结核性病变主要是瘤体位于下叶背段及上叶后段,2例病灶内见小钙化点。通过对22例术后的对比分析,认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虽然是结核的好发部位,但是此部位发生炎性病变也不少见。在肿块型炎性病变的边缘,有时可表现为毛刺及分叶,边缘不清,主要是这种炎性病变以增生为主,渗出为辅,从而在影像学表现上与恶性病变不易区分。但通过本组35例分析不难发现,病灶边缘呈长毛刺或光滑锐利,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肺窗清楚、纵隔窗消失及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尾征对肺部孤立性炎性病变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同时结合其他征象及临床病史(发热史)综合分析,能提高肺部肿块型炎性病变的正确诊断率,并对与恶性病变鉴别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铁一,翼影玲,马大庆.肺内孤立结节的CT诊断,普通X线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89,23:346.

    2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9.

    3 张国祯,滑炎卿,张志勇.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海医学影像杂志,1994,7:82.

    4 张国祯.实用胸部CT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74.

    作者单位: 158100 黑龙江鸡西,鸡西市矿业集团总医院CT室

    (编辑:夏 琳), 百拇医药(魏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