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升降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脾胃,1清浊升降的含义,2脾胃升降之用药异同,3病案举例,4结语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由肝、心、脾、肺、肾五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六腑,筋、脉、肉、皮、骨五体,以及眼、舌、口、鼻、耳、前阴和肛门等诸窍共同组成。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对脾胃学说就开始重视。《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升降协调,是有机结合的。
1 清浊升降的含义
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阴阳交泰,化生万物,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朴素概括。古代医家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观察到人体亦有清浊升降的运动规律:清阳发腠理、实四肢、出上窍;浊阴走五脏、归六腑、出下窍。
到后世,升清降浊理论主要用以指脾胃功能。倡言“内因以脾胃为主论”的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