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2006年第10期
编号:11257637
幽门螺杆菌致消化性溃疡的机制及现代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年第10期
1Hp致PU的发病机制,2现代治疗,[参考文献]
     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明显相关。据报道:PU患者的Hp阳性率很高,其中胃溃疡(GU)多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DU)高达80%~100%,未根除Hp的溃疡病1~4年复发率为50%~90%,而Hp根除后复发率仅为0~10%。本文就Hp致PU发病机制及现代治疗的相关问题做些探讨,现介绍如下。

     1 Hp致PU的发病机制

    Hp是一种寄生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感染性病原菌之一。许多研究表明,Hp有着严重的致病性,感染后能导致胃炎及PU。而这主要取决于能产生黏膜损伤和细胞凋亡的Hp毒力因子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1.1 毒力因子 Hp菌株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含有CagA基因(细胞毒性相关基因),并表达CagA蛋白和VacA蛋白[1](空泡细胞毒素蛋白),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在临床上会引起PU。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CagA蛋白和VacA蛋白,不产生细胞毒素,毒力较小,感染后只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无临床症状;中间型:仅单独表达CagA蛋白或者VacA蛋白。Hp释放很多有害于黏膜上皮的毒力因子,例如:磷脂酶A2和C,影响胃黏膜厌水性保护层;它还含有尿素酶,将尿素转变为氨而刺激上皮引起细胞凋亡,并增加上皮细胞对质子的通透性与中和胃酸。Hp含有多种酶:如过氧化酶、金属蛋白酶、乙醇脱氢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