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6年第16期
编号:11257559
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6年第16期
肝内胆管;结石;超声;CT;MRI,,肝内胆管;结石;超声;CT;MRI,1病因方面,2病理方面,3诊断方面,4治疗方面,【参考文献】
     【摘要】 肝内胆管结石约占胆系结石的15%,多数为原发性色素性结石或混合性结石。其病因学与饮食、胆道细菌感染、胆道狭窄引起的胆汁淤滞及胆道寄生虫病和胆系解剖异常密切相关,所以复发率很高。有报道肝内型已由20.6%上升到47.2%,治疗困难的左右叶型可达25.2%。因此,对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应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超声;CT;MRI

    肝内胆管结石约占胆系结石的15%,多数为原发性色素性结石或混合性结石。好发于肝左、右管汇合处或左肝内胆管,常为多发性。其病因学与饮食、胆道细菌感染、胆道狭窄引起的胆汁淤滞及胆道寄生虫病和胆系解剖异常密切相关,所以复发率很高。随着影像诊断的进步,早期、轻型、局限性的肝内胆管结石发现率增加,有报道肝内型已由20.6%上升到47.2%,治疗困难的左右叶型可达25.2%,与代谢相关的肝内胆管胆固醇结石也有增加趋势,约占6%,其发病机制与胆囊结石相同[1]。虽然从全国调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对发病率10年内由16.1%降至4.7%(1992)[2],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40%在入院时就存在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由于结石在肝内解剖位置特殊和合并肝胆管狭窄的存在,很多患者出现术后残留结石与结石复发而需再次手术治疗,不合理的外科治疗往往加重这一情况[3]。因此,对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应值得我们重视。

     1 病因方面

    1.1 胆道细菌感染 与许多胃肠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的幽门螺杆菌,因其在胆汁内生长受限,故很少考虑它与肝胆疾病的关系。幽门螺杆菌不但存在于肝内胆管组织中,还有利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并且因加速胆管上皮细胞的动力活性,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也有关;弯曲杆菌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尤其在胆管上皮细胞中的高检出率,提示弯曲杆菌而非螺杆菌在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发病学意义[4]。于宏[5]等报道,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2%,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胆汁和结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均以肠球菌属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Maki[6]提出,大肠杆菌可分泌β-葡萄糖醛酸酶,此酶可分解胆汁中结合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并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结石;并认为细菌感染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02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