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拯救轻生者,从心理关怀开始
2006年10月10日是第1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主题是“树立减少自杀及精神疾病的意识”。目前,自杀是人早亡的首要原因,且这种死亡是可预防的。WHO希望通过这样的呼吁能够使自杀事件减少,并使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自杀问题日趋严重
90%以上的自杀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酒精依赖,而自杀正是自杀者的严重精神疾病未能得到及早诊断和治疗的最严重后果。要想通过控制精神疾病减少自杀的发生率,就应在各国,乃至全球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卫生反应体系,以从社会、家庭入手,降低严重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全球现在每年有87万余人自杀而亡,这个数字占全年死亡总人数的1.4%。各地区自杀者占死亡总人数的比率不尽相同,非洲仅为0.2%,而西太平洋地区则高达2.6%(见图)。年轻人的自杀问题是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部分地区,15~35岁人群自杀已成为该年龄段人群的第3大死因,而在中国,自杀是该年龄段人群的首要死因。
, 百拇医药
目前,全世界有450万人正在遭受精神、神经或行为疾病的困扰,且这个数字仍在稳步上升。尽管现在人们已掌握了很多可有效改善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患病人群,精神疾病的治疗资源仍处于稀缺状态。WHO近日在14个国家进行的研究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有76%~85%的严重精神病患者在过去的几年间未得到任何治疗。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精神疾病的预防才是促进人群精神健康的最具效—价比的方法。
面对自杀行为,人们能做什么?
现在,预防自杀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国均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显然,要预防自杀就需要从诸多外部因素入手,比如医疗、教育、政策、法律及媒体等均是可动员的力量。人们应如何将对自杀成因的认识转化为预防自杀的有效策略呢?
首先,医护人员处于对抗因心理疾病所致自杀行为的最前线,因此应对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进行培训,使他们可清楚地辨别、处理并控制有自杀行为或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很多自杀者在自杀前数周已表现出相关征兆,甚至主动找医师进行咨询,如果医护人员能够在这个时候准确识别患者的自杀危险,则可避免很多自杀事件的发生。
, 百拇医药
由于自杀者多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因此,改善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并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对预防自杀事件尤为重要。精神科医师对一些有自杀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应长期提供心理关怀和治疗,必要时应对这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比如对躁狂症或抑郁症患者长期使用锂剂治疗,让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等,此外,行为疗法和心理疗法也可有效降低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所有医护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都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许多心理问题都与躯体疾病相伴发,有难以治愈的躯体疾病患者更易出现心理障碍。
此外,限制致命性自杀工具的使用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对家用气体燃料和枪械等加强管理,缩小可致命药物的包装等等。尽管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杀问题,但可有效推迟自杀者的自杀时间。例如在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服农药自杀的现象非常普遍,限制农药的使用无疑可有效遏制这类自杀。
再有,对特定人群,比如对教师、监狱看守人员、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等进行相关教育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样可使他们及早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并及时制止这些人的自杀行为。
与疾病所致死亡不同,多数自杀行为是可预防的,自杀行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沉重经济负担,还给自杀者的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打击。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尽管人们尚不能精确解读自杀者的内心世界,但适时的诊断与治疗,真诚的爱与关怀都是拯救自杀者的良方。“医师”、“护士”这样的词语从来都是救死扶伤者的代名词,合格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对患者的躯体疾病进行救治,还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解开他们心灵深处的难解心结,使患者的身心均获得新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