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诊断标准 > 正文
编号:11260714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9kb)。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

    前 言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佑安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莲芝、吴昌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猩红热的诊断和防治。

    2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2.1 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2.2 诊断标准

    2.2.1 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有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病人接触史。

    2.2.2 症状体征

    2.2.2.1 普通型猩红热

    2.2.2.1.1 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2.2.2.1.2 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2~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2.2.2 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2.2.2.3 中毒型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2.2.2.4 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咽峡炎明显,可有坏死及溃疡。咽部炎症常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邻近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灶或细菌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徒性化脓性病变。

    2.2.2.5 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在伤口周围首先出现且明显,然后遍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2.2.3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

    2.2.3.1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2.3.2 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

    2.2.4 病例分类

    2.2.4.1 疑似病例:发热,猩红热样皮疹+2.2.3.1。

    2.2.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2.2.4.1+2.2.2中任何一项。

    2.2.4.3 确诊病例:具备2.2.4.2+2.2.3.2。

    3 猩红热的处理原则

    3.1 预防原则(详见附录B)

    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着手。

    3.2 治疗原则(详见附录C)

    3.2.1 一般及对症治疗。

    3.2.2 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G,疗程5~7d。

    3.2.3 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的治疗除积极抗菌治疗外,还应给予抗休克和必要的支持疗法,必要时外科处理。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猩红热的实验诊断方法

    A1 A组链球菌的分离

    A1.1 标本采集:采取咽拭子、伤口炎性分泌物等标本。

    A1.2 分离培养:可直接划线接种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现象,形成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直径0.5~0.75mm,圆形突起的小菌落,菌落周围形成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进一步涂片行革兰染色,证实为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长短不一。分纯后进一步鉴定。

    A2 A组链球菌的鉴定

    A2.1 一般鉴定:可用以下试验加以鉴定。

    A2.1.1 杆菌肽敏感试验:95%以上菌株对杆菌肽(每纸片含0.04单位)敏感,即抑菌环在10mm以上。方法是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用无菌棉棒将被检菌的肉汤培养物进行涂抹接种后,用无菌镊取杆菌肽纸片粘于平板上,于35~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抑菌环大于10mm为敏感,小于10mm为耐药。

    A2.1.2 S×T敏感试验:S×T纸片含三甲氧苄氨嘧啶1.25mg和磺胺甲基异恶唑23.75mg。A群链球菌对S×T不敏感。操作方法同上。

    A2.1.3 糖发酵试验:本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和水杨素,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菊糖、阿拉伯糖和棉子糖。

    A2.2 血清学分群法鉴定:

    A2.2.1 沉淀法:先制备多糖体群抗原,提取方法较多,有Lancefield氏热盐酸提取法、甲酰胺提取法、高压提取法、酶提取法及亚硝酸提取法。以高压提取法最为简单,于30mL Todd-Hewitt肉汤中,接种链球菌后,置35~37℃培养24h,3000r/min离心30min,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悬浮0.5mL的0.85%生理盐水中。于1.05kg/cm(上标始)2(上标终)高压蒸15min,离心沉淀,上清液即为C抗原,可保存于无菌试管或瓶中备用。操作时最好在内径小的试管中进行。先将抗血清加入小试管中,再沿管壁徐徐加入上述提取物(C抗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