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谈王清任与唐宗海血证理论异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2日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血证,是祖国医学特有的病证名称。临床以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于肌肤等血液循行途中以及其质与量的异常变化为表现。
《灵枢•决气》指出血的生成时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谓血。”《难经》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有关认识,如“脾主裹血,温五脏。”首次提出了脾有统摄血液,勿使外溢的生理功能,为后世医家对许多出血性疾病可从脾而论、从脾而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仲景根据《内经》“血实者宜决之”“结者散之”的理论,提出了瘀血“当下之”。隋•巢元方则指出脏腑虚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尤以心、肺、肝诸脏为主。
明•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在《内经》的基础之上集各出血病证,首归为“血证”立论。据此,后世医家对各种出血病症均以“血证”论之。
至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其中列举了50多种瘀血证,创立了22首活血化瘀方,基本完善了血证证治而其中又以活血化瘀对后世影响较大。
王清任在对血证的治疗方面基本传承了张仲景“当下之”的理论。他认为人身无非气血,而有形之血的异常反映就表现在疾病方面。所以他比较重视活血化瘀。例如他在活血化瘀第一方“通窍活血汤”的治则中提出头发脱落是“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无病脱发亦是血瘀”;眼疼白珠红是“血为火烧,凝于目珠”;糟鼻子“红色为瘀血”;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口出臭气、妇女干劳、男子痨病、小儿疳证都可以血瘀来论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