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字号“畸形儿”在长大
六味地黄丸等多个经典中药被报成食品热卖
大量穿着食品外衣的仿药产品正对中药企业名牌产品造成致命打击。令人担忧的是,最近一段时间这股仿冒风潮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者已将目光瞄向一些经典的中药产品。
近日记者获悉,在河南某些地方出现了食字号的六味地黄丸、藿香正气水等仿冒产品。一位当地人士向记者透露,只要是市场上畅销的常用中成药,现在基本上都有同名或名称相近似的普通食品。
“和食品赛跑,药品必输。”河南济世药业总裁张海悲观地跟记者说,如果再不引起重视,整个中药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中药企业苦不堪言
日益严重的仿冒风潮给中药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大部分企业都在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据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邹春福介绍,该企业的驴胶补血颗粒从2004年初开始遭遇食字号产品的骚扰。据调查目前市场已经有6~7家仿冒品种,尤其在江西和广东比较严重。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一些地市卫生部门批准的食字号批文,通过相似的包装堂而皇之地进入药店进行疯狂拦截。
, http://www.100md.com
不久前,厦门桂龙药业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打假风暴,先后在湖北鄂州,广东中山等地查获大量的假冒慢严舒柠产品。造假者在商标名上大做文章,共创意出“慢咽舒宁”、“慢严舒宁”、“慢咽抒宁”等数十个近似商标迷惑消费者。
“甚至连这些食字号的批文都是假的,却公然在药店销售,百姓用药安全堪忧。” 桂龙药业华南区经理廖育川说。
据了解,有的药企仅仅为制止一个产品被仿冒侵权就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其中还不包括产品的损失。有些知名品牌因仿冒侵权造成的损失甚至高达上亿元。
相关法规亟待健全
食字号产品的泛滥是目前整个OTC市场激烈竞争下的畸形产物,它通过钻法律的漏洞降低违法成本,同时又受到销售终端的喜好,因此才得以大行其道。
据知情人士透露,食字号产品的门槛非常低,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作坊中生产,搞一口锅熬制一下就能出来,而且按照食品标准只要菌检合格就能上市,一般的产品投资一二十万就能搞起来。据说在河南、江西等食字号产品泛滥的地方,有很多家庭都搞食字号产品的加工。
, 百拇医药
这些产品的出厂价低得令人咋舌,只有正规产品的20%不到,饱受利润饥荒的药店对此类产品自然青睐有加,对其大开方便之门。
不过食字号产品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还在于目前食品和药品之间的监管衔接存在盲区,使造假者违法成本大大降低。
有专家指出核心问题在于几个方面,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取消了对普通食品的生产审批,生产普通食品无需特别许可,相关部门合法的《卫生许可证》仅仅是对生产场所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卫生条件的认可,并非是对普通食品品种生产资格的认可。市县级相关机构对普通食品实行标准备案管理,备案的标准是企业申报的自定标准,产品名称、成分、标准的决定权在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很轻易就取得生产资格。
不过更为关键的漏洞在于后期包装方面,目前法律还没有明文规定药品通用名称不能作为普通食品名称,也没有规定普通食品不能与药品采用相同剂型,另外从企业名称看,对没有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但冠以“制药”、“医药”、“生物技术”等名称也予以批准,只有在经营范围一栏加注“法律法规有前置许可规定的除外”之类的文字,这样未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食字号产品就可以轻易挂上药品生产企业的名头。
, http://www.100md.com
食字号生产企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其生产的食品穿上药品的外衣。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药品和食品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对违规行为究竟适用哪些法律也有一定的争议,给执法人员处理这些违规行为增加了不少难度。据了解,对于这种食字号仿冒药品的情况,如果其生产厂家是合法企业,而且具有《卫生许可证》,药监部门会将其移交给卫生部门处理;如果企业合法,但不具有《卫生许可证》,又或者企业本身是非法经营,却生产食字号产品,并宣传适应症、疗效的,药监部门将按照假药来处理。有专家提议,凡是食字号仿冒药品,宣传疗效的,都应交由药监部门按照假药处理,卫生部门协助办理。
因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必须针对此情况,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将此市场“畸形儿”扼死在襁褓之中。(相关话题讨论见蓝2版)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122期, 百拇医药(陈国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