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男科
编号:11261167
中西医结合男科临床研究的思路(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4期
     中医男科学学科体系,虽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晚于西医男科学,但中医男科学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在中西医结合总体思路与方法指导下,许多学者在男科学领域内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并进行广泛的临床实践,以求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男科疾病的疗效,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支学科——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的发展。

    20多年以来,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建设专科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培训专科人才和出版学术专著等方面,均有建树。现就中西医结合男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病证结合探索男科疾病的辨治规律与诊疗体系

    病证结合是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普遍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在西医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的辨证,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西医辨病施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主体方法。
, http://www.100md.com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临床诊疗的思路是医生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腰骶部疼痛及会阴部疼痛、性功能障碍等)、体征(如直肠指诊前列腺压痛、肿胀),及B超、CT等各种辅助检查,对本病做出病因、病理诊断;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临床症状、舌脉象,或结合相关理化检查等外在的现象(标),运用中医理论,审症求因,分析其内在的病机(本),而作出患者当时“证型”的判断,或肾虚,或湿热,或瘀滞,或虚实夹杂。西医强调对本病的治疗,首先应针对其病(病原体),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正确合理选用抗生素,早期、足量、规范的抗炎治疗,一般选用脂溶性高、非电离子、分子量小、易穿透前列腺包膜的抗生素,临床上以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中医则因人制宜,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证型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或补肾滋阴,或温肾壮阳,或清热利湿,或活血祛瘀,或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采用西医辨病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互结合,往往能使本病总的疗效得到提高。如能借助心理治疗和生活调理,更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 百拇医药
    男性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应该着重探索并总结出常见男科疾病如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和男性不育症等诊疗规范化方案。从循证医学和卫生学角度,总结出常见男性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制定出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和疗效判定标准,以提高中西医结合对这些疾病的诊疗效果。

    二、微观辨证促使中西医结合男科的辨证更加丰富与深入

    强调个体差异而重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医的辨证依据,往往是通过四诊搜集到患者的症状、舌、脉等。传统的宏观辨证方法缺乏对疾病更深入的认识,有时一些男性病还会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微观辨证就是运用微观指标认识和辨别证,它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种新的辨证方法,这种辨证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积极引进现代医学先进的诊断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患者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完整、明确地阐明其物质基础。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微观辨证弥补了客观辨证用肉眼观察方法的不足,扩大了中医辨证的范畴,使临床诊断更加具体、深入和客观。
, http://www.100md.com
    有人对男性不育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型:阴虚火旺型、湿热内蕴型、命火不足型和气滞血瘀型。对男性不育的诊断,中西医结合开始运用现代光、声、电等新技术,从整体、器官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层次上,阐明疾病的本质与证的本质。有人注意到在辨病的前提下局部病变与辨证相结合,如将前列腺腺体病变分为:①腺体饱满质中,按摩腺体前列腺液流出量少或无,液中白细胞中度升高,以腰骶痛、下腹部及阴茎痛为主,舌苔薄黄质暗,脉弦涩,投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等;②腺体饱满,按摩时大量前列腺液流出,按后腺体松弛,液中白细胞较高,以膀胱刺激征为主,舌薄根腻或黄腻,脉濡,用清热利湿之品;③上述腺体情况,而液中白细胞接近正常,舌苔薄质淡红,脉细,多属腺体收缩无力,用补中益气之品;④如感腺体松弛,按后很少有液体,伴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等,舌苔薄质淡,脉沉细,用活血通络、健脾补肾之品。中医常见证如血瘀、肾虚、脾虚等证的本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同样在男科病的辨证中得到较多的应用。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使男性病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基础研究使中医男科的病因从抽象到具体
, 百拇医药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往往是根据疾病外在的临床表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析其内在病因病机,我们称其为“司外揣内”、“审症求因”,其所审症状多具有宏观性,病因病机认识的结果较为抽象。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对男科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医男科研究的纵深发展,特别是使中医男科的病因等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

    研究发现血浆睾酮浓度至春始逐渐上升,夏初最高,此后又逐渐下降,秋季最低,其季节性变化与人体阳气随四时变化而盛衰的消长规律十分相似;精液量、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动力三项指标的季节变化观察,发现精液量和精子密度的四季变化,以秋冬最高,春季下降,夏季最低,以后逐渐上升,精子活动力的四季变化规律则与前两项指标的变化相反。从睾丸病理学的角度对肝肾阴虚证的研究,发现肝肾阴虚患者的睾丸明显萎缩、间质水肿、曲细精管分散、基底膜轻度增生、精细胞层减少,且发现睾丸萎缩的程度与阴虚病情的轻重有关,说明肝肾病变可以影响睾丸的生理功能,为睾丸疾病从肝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以血清T、E、LH、HCG浓度和LRH兴奋试验为指标,分别对肾阳虚、性功能异常、老年和正常成年等不同对象作性腺轴(男性)功能的系统测定与对比观察发现,肾阳虚患者性腺轴功能的亚临床改变提示存在着以下丘脑功能减退为主的多环节功能损害,这为“肾主生殖”的中医理论提供了实验佐证。对死于急性损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睾丸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精子成熟过程受阻及间质细胞变性自急性发病后第2天即开始,病程越长,病变越重,这些病例的睾丸病变是明确的,且逐步进展。在慢性疾患中,睾丸病变更为严重,多属晚期。因此认为睾丸病变是全身性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病机环节。这一观察提示治疗睾丸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局部病变,还应考虑全身脏腑功能状况,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论治。, 百拇医药(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