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1272644
如何做好伤寒和副伤寒防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0年第9期
伤寒;副伤寒,1病原,2临床症状,3诊断标准,4治疗原则,5防控措施,6灾害影响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540/10万,我国解放前伤寒流行严重、病死率高,解放以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发病率50/10万, 90年代都在10/10万以下,洪涝灾害的1998年发病率为4.8/10万,近年,伤寒的流行特点为: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全年各月都有病例,但以夏秋季为高峰(8~10月),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我国西南地区发病较多,主要以散发为主,但有少数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从沙门氏菌收集到的菌种伤寒沙门氏菌25%,副伤寒甲占1%,副伤寒乙占2%,丙型副伤寒仅占0.4%。

     1 病原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均为沙门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7℃,pH为6.8~7.8。不分解乳糖、蔗糖、侧金盏花醇和水杨苷,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杆菌不产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