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77032
源于心理de贪食症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6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1.06
     贪食症,这一饮食障碍,已成为现代青年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发病年龄通常在17~25岁,且绝大多数患者是女性,有3/4的人病程持续5年左右,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疾病发作时,患者会丧失理智地狂吃一气,然后呕吐,这种反反复复的折磨,不仅耗费金钱,也耗费精力,更痛苦的是,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上述行为。

    有相当比例的人,在心情不佳时,有大吃一顿以排解郁闷的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患有贪食症,应根据该病的诊断标准来判断。

    贪食症的自我诊断标准:

    1.患者反复发作阵发性暴食,在短时间内(如2小时之内)吃掉大量食物,进食数量明显多于大多数人在类似条件下的摄入量。

    2.患者发作时失去控制,即感到无法停止进食,或不能控制食物的品种和数量。

    3.患者为防止体重增加而反复采取不恰当的代偿行为。所谓代偿行为,就是在暴食以后用来防止体重增加的反应,如自行催吐、服泻药、过量运动等。

    4.阵发性暴食与代偿行为都有发生,并在3个月内每周不少于两次。

    5.患者对自己的评价过分受到体形和体重的不正确影响。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有不少贪食症继发于厌食症,也就是说,在暴食行为之前,曾有过减肥乃至厌食的经历。当然,也有很多贪食行为是由于情绪或人际压力的变化而导致的。由于经常大量摄入食物,会对唾液腺造成很大刺激,所以面部也变得肿胀,而反复呕吐还会使胃液损伤牙齿。

    虽然贪食症的具体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病的发生,与个人先天的心理素质、家庭环境、人际关系、性格特征及工作压力都有关系,而对自己身体的评价,无疑是诱发进食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

    患者可进行如下尝试:一旦想暴食时,迅速转移注意力,去运动、打电话,甚至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发泄一下,而不要把能量释放在咀嚼食物上。一日三餐避免单独进食,通过和朋友一起吃饭,可以借助外界善意的提醒,帮助自己控制食量。对多数患者来说,治疗的起始阶段比较痛苦,可以尽量用高纤维食品(蔬菜、瓜果和粗粮)代替高脂肪食物,以后再慢慢地减少摄食量。通过一段时间的替代与转移疗法,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

    文/胭苒,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