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学术交流
编号:11276339
关于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7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刘振立 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 北京100853

    面对各种灾难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特别“9·11”恐怖事件和今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后,众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许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认为,建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必须要有医学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本文中试图阐述我国实施灾难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基本原则和目标,同时就建立我国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1开展灾难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1.1灾难医学及其特点决定要开展灾难医学教育:灾难医学是研究为受灾伤病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它是介于灾难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各种灾难对人体损伤的规律,制订合理的卫生保障方案,动员必要的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能力;控制灾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灾区居民健康。其主要特点有:①灾难救援组织机构的随机性:由于灾难发生的突然性,不可能有成建制的救灾医疗机构坐等任务。通常是灾难发生时才集中各方力量,根据灾难发生的特点,随机组织高效率的临时机构,而且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奔赴灾区,迅速开展工作。②灾难救援现场的危险性:灾难救援工作不具备医院的大型设备和优越的救护条件,救灾医疗工作须在现场进行,灾区生态环境往往遭到严重破坏,公共设施无法运行,缺少水、电、食物、药品等,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继发性灾难随时可能发生,抢险救灾工作不可能等到灾难完全平息后才展开,从而加剧了救治环境的危险性。③灾难伤情救治的复杂性:研究资料表明,灾后伤员得到救护的时间越短,存活率越高。拯救生命必须分秒必争,时间就是生命在这里体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内、外、妇、儿的分科不得不打破,全科和专科医疗救治工作须同时并举。④灾难医学工作的协同性:灾难医学包含了许多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发性疫病的灾难还是灾后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都离不开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而公共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也是在与疾病灾难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⑤灾难医学的社会性:灾难医学的对象往往是大规模的人群,灾难救援工作侧重于院外救护与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除医学问题外,还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灾难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以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救援人员实施灾难医学教育培训。
, 百拇医药
    1.2国外灾难医学的发展要求我国应尽快实施灾难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发展40年来,已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相继成立全国性灾难医学学术组织和灾难医学救援中心,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2〕。其中,美国灾难医疗系统最为发达,通过对灾难事件的评估,联邦政府认为是否进行灾难医学教育将直接影响到灾难造成的后果,所以,联邦机构还在动员现有的各种资源,不断制订教育训练项目,以应付可能面临的种种威胁。在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急救意识普及各个阶层,在抢救现场人人都是急救员。而在我国,群体性急救知识普及不够,急救技术不普及在我国是普遍性问题。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灾难医学学术组织,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还是空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均未涉及灾难医学内容,更缺少对灾难医学有所研究的优秀人才,这使我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1.3面对灾难的严重威胁和挑战,要求进行灾难医学教育: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难(如疫情、地震、洪水等)和人为灾难(如恐怖事件、交通事故、工业污染等)也随之上升,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财产,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面对威胁和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减灾对策,使灾难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毋庸置疑,灾难医学教育是减灾的最有效的手段。
, 百拇医药
    美国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都已经建成了和国家紧急事件指挥系统相应的医院紧急事件指挥系统,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一定规模的演练。今年SARS事件的爆发突显了我国公共卫生机制、应急能力的缺陷和广大民众对重大灾难的防范意识淡漠,缺乏防护与急救的基本知识,暴露出灾难医学教育培训的薄弱。研究证实,由于严重缺乏对救援人员相关的灾难医学训练,无法充分而有效地对各种灾难事件开展医疗救援,往往使需要及时和有效医疗救护的患者病情进展得更加复杂。因此,我们认为,在尚未建立军队和国家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背景下,开展灾难医学教育培训,建立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对于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灾难医学理论,抗灾、减灾,提高救援人员对灾难的应急能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实施灾难医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1灾难医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2.1.1立足现实:坚持政府领导,机关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和卫生资源,推动并促进灾难医学教育健康发展。
, 百拇医药
    2.1.2平战结合:把灾难医学教育纳入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将灾难医学教育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或灾难事件医疗救援预案的主要任务,灾难应急条件下与平时培训相结合,统筹考虑,协调发展。

    2.1.3借鉴经验:坚持灾难医学教育长远发展与当前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同我国国情相结合。

    2.1.4完善体系:坚持以应对灾难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导向,制订各类灾难救援人员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高标准、严要求,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完善。

    2.1.5注重效益:注重培训效果和效益评价,处理好质量与数量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2灾难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灾难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完善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灾难医学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将灾难医学纳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应重视医院对灾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3〕。同时,积极开展院校和毕业后灾难医学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灾难医学教育的现代化,通过探索,初步形成适应21世纪灾难医学科学发展和应对未来灾难事件需要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未来灾难事件需要的灾难医学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灾难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成立灾难医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完善我国灾难医学专业学术组织,培养一批能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医疗救援需要的高水平灾难医学人才。
, 百拇医药
    3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灾难医学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和卫生资源,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灾难医学教育体系,以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以继续医学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灾难医学教育,加快灾难医学人才培养。

    3.1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灾难医学教育:

    3.1.1院校教育: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中设立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医学生了解灾难医学的思想、内容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并为将来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普通高等院校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在进行规范化灾难医学培训的同时,选择适当的灾难医学救援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可按有关规定申请专业学位,力争取得灾难医学研究成果。

    3.1.2继续教育:将灾难医学内容纳入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中,研究和探讨对救援人员实施灾难医学教育培训的方法及内容。现阶段在国家尚未建立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背景下,应把在职人员灾难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作为重点,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医疗救援工作的迫切需求。对具有中级以上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执业医师,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灾难医学教育培训,并采取书面答题、网上问卷、模拟事件应对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经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者颁发灾难医学培训合格证书。重点建立院前急救队伍〔3,4〕,完善急救人员配备,经过急救医学知识系统培训与重点技术训练,提高并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
, 百拇医药
    3.1.3专业培训:对重点人群(指医学外其他行业常接触灾难事件并为救援服务的人员)普及灾难救援知识,定期开展灾难预警训练,加强灾难状态下的心理素质锻炼。尤其对交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等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技术、压迫止血等基本知识培训,以提高对灾难事件的医疗救援意识。可每年组织大型急救演习,包括车辆调动、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测验、自救等技术,以提高应对灾难的救援能力。

    3.1.4普及教育:对一般人群普及应对灾难常识,使人们知道在灾难情况下,如何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对付可能发生的灾难,保护自己,救助他人。同时,我们要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与灾难发生的关系,使民众充分认识到,在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提高生产力的条件下,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否则,生态环境破坏将导致灾难发生的频次及强度增加。

    3.2加强灾难医学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灾难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毕业后灾难医学教育是培养灾难医学教育师资和学科骨干的主要途径。当前,要注意吸引一批热爱灾难医学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经过必要的灾难医学知识培训后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
, 百拇医药
    按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制订各级各类卫技人员灾难医学教育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体现灾难医学特点、适合岗位职责要求的科学、规范的系列教材,并加强对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3.3建立灾难医学培训网络系统,实施现代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灾难医学培训网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建立灾难医学教育信息网络系统,满足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进行桌上、网上培训演练〔5〕。

    3.4开展灾难医学教育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没有关于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的文献报道,陈新华〔6〕1995年提出“九五”期间我国应大力发展灾难医学。国外有关急救灾害医学文献比较多,但有关灾害医学应对措施培训教育体系建立的研究尚不多见。Piper等〔7〕于1997年就灾害急救医学通过网络进行灾害处理和人道主义援助进行了探讨;Tordrup等〔8〕对可能发生灾害地区的医院有关人员进行灾害医学救援培训进行了报道;Dmitrieva等〔9〕就全俄罗斯范围内提供灾害医学服务的产生、发展阶段、标准化、法律基础以及结构组成和存在进行了研究;Bjorck〔10〕对灾难急救时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作了研究报道;Baubin等〔11〕就心肺复苏时心脏按压技术作了专门研究。Rasmus等〔12〕针对波兰人有关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大约75%的波兰人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受调查人群中绝大多数实施复苏的能力还不够,希望心肺复苏培训扩大及改进。相比之下,我国的灾难医学研究刚刚起步,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灾难医学理论与方法,开展教学效果和效益评价,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灾难医学教育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灾难医学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地发展。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Noji E K.Advances in disaster medicine〔J〕.Eur J Emerg Med,2002,9(2):185-191.

    〔2〕Amold J L.Disaster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future hazards,vulner abilities,and risk〔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2002,17(1):3-11.

    〔3〕黄志强.应重视医院对灾难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6):324-325.

    〔4〕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259-261.
, 百拇医药
    〔5〕赵炜,黎檀实,卢光明,等.发展灾难医学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刍议〔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3,24(4):319-321.

    〔6〕陈新华.“九五”期间中国需要发展灾难医学〔J〕.医学研究通讯,1995,24(4):1-5

    〔7〕Piper P S,Burkle F M Jr,Murray R J.Constructing a World Wide Web site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humanitarian assistance〔J〕.PrehospitalDisaster Med,1997,12(2):92-96.

    〔8〕Tordrup P J,Kueldsen S R,Ugeskr L.The disaster preparedness concerning personnel at the hospitals in the disaster preparedness regionⅡ:viborg,ringkjbing and aarhus counties〔J〕.Ugeskr Laeger,1998,160(6):813-815.
, 百拇医药
    〔9〕Dmitrieva T B,Goncharov S F.The All Russian disaster medicine service〔J〕.Voen Med Zh,1998,319(1):14-23.

    〔10〕Bjorck I.Insufficient health care resources are optimally used in disaster medicine〔J〕.Lakartidningen,1999,96(36):3808-3810.

    〔11〕Baubin M,Haid C,Hamm P,et al.Measuring forces and frequency during active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 device for training,research and real CPR〔J〕.Resuscitation,1999,43(1):17-24.

    〔12〕Rasmus A, Czekalo M S.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J〕.Eur J Emerg Med,2002,7(1):39-43.

    作者简介:刘振立(1949-),男(汉族),河南省人,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少将,主任医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