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万新生聋儿期待社会关怀(2)
幼儿教师?康复医师?言语矫治师?
身份尴尬制约康复师资发展
帮助聋孩子开口说话,语训康复指导起着关键作用。从“八五”起步到现在,全国聋儿康复的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然而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如北京、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聋儿的随班就读率(指聋儿上普通小学)已经可以达到90%,而在一些边远地区,随班就读率则很低,通常在20%以下。因此,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最好的康复环境,纷纷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康复中心,导致这些康复中心人满为患。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训部龙江女士介绍,他们接收的聋儿80%都是外地孩子,还有很多孩子因为名额已满无法进入。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经建立起省级语训中心32个;语训部600多个、语训班点900多个;语训康复教师5000多名,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语训康复网络。但随着近年来康复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康复质量要求的提高,目前的师资状况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十一五”开始,我国的康复对象将从过去以3-7岁儿童为主扩展到全年龄段,力争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此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康复专业人员。据悉,中国残联已经出台了一个战略规划,2015年前,所有的在岗人员全部都要经过系统的专业轮训。此外,作为国家级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中聋还积极与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办学,培养康复专业高级人才。
然而目前,康复专业人员的尴尬身份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康复事业的发展。由于各地的聋儿康复中心全都隶属于残联系统,因此,虽然其实际开展的工作是听力残疾儿童的特殊学前教育,但却无法享受到国家对教育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且,康复教师的身份也很尴尬,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医生,由于没有独立的职称序列,通常评定职称只能挂靠在教育职称当中,但其毕竟与普通的幼儿教师不同,教育职称考试的很多内容,在聋儿康复临床上根本用不上,而像言语病理学、听力学的一些问题,教师职称考试却又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对于助听器验配师、言语矫治师等原来没有的职业,有关部门正在向国家劳动部申报新的职种,而且有望很快获得批准。
聋人大学生看不懂CCTV手语
康复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
对聋儿进行语言康复,其本质是教会他一个与人交往的工具,然后提高他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实际上,康复交往的工具既有有声语言,如听力语言康复;也有无声语言,如书面语的交往、手语的交往等。尽管“口语”与“手语”之争在业内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国际上的观点是:尊重聋儿的发展权力,如果孩子本身不适合听觉言语的康复方式,那么就应该为其提供一种非有声言语的康复策略,例如手语等。然而在我国,由于基础性研究的滞后,目前的手语只能称之为“手势词汇”。
中央电视台每周六会播放一些手语节目,按理说这应该是聋人们的福音了。然而梁巍告诉记者,他曾与几位北京联合大学的聋人大学生进行过交流,他们表示那是教学手语,他们根本看不懂。对多数聋人来说,观看电视节目对他们帮助最大的并不是一旁的手语解释,而是屏幕下方打出的一行行字幕。
专家指出,衡量一个语言体系是否存在,最重要的标志是看有没有相应的语法体系。而我国现在的聋人手语,完全是按照听力健全人的语法规则套搬过来的,全是一些简单的手语词汇。由于没有固定的手语语法规则、构词规则,新的词汇出现以后,手语表达各不相同,完全靠想象。同在北京的两所聋校,其手语表达就有很大不同。
实际上,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手语,如ASL(美国手语),不仅有手势词汇,而且有一套针对聋人的语法规则,非常详细,甚至一个词的词缀,应该用什么手势去表示,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在美国的大学里,正常人也可以选修ASL,聋人不一定非要全都学会有声语言,只要会了ASL,社会上就有懂这种语言的人能够与其交流。
“我们语言学搞的所谓手语与聋人真正的需求之间没有联系。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现实。” 梁巍告诉记者,目前,政府给予的研究经费大都是一些抢救性、应用性项目,而关于残疾人康复的基础性研究基本没有,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残疾人康复技术向前发展和突破的一大瓶颈。(徐慧 邢悦)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