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疑难病杂志》 > 2006年第5期
编号:11296675
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
http://www.100md.com 《疑难病杂志》 2006年第5期
脑梗死;血管保护;络病理论,,脑梗死;血管保护;络病理论,1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功能的完整性,2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3促进侧支循环的有效开启,发挥代偿作用,4通
     【关键词】 脑梗死;血管保护;络病理论

    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是脑梗死两大干预策略。溶栓治疗因时间窗的限制、治疗率过低、出血并发症以及难以惠及多数患者等因素使之陷入了窘境。针对脑血流中断造成的能量代谢衰竭,细胞内Ca2+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自由基、炎症损害以及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级联损伤所采取的神经保护剂治疗因其作用单一,迄今没有公认的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神经保护剂,这就迫使我们在脑梗死的治疗策略中寻找新的出路。

    脑梗死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脑之脉络瘀塞,脉络末端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障碍,引起脑之气络失养、脑神失用。这与西医学关于脑梗死是由于缺血因素导致急骤发作的局灶/半球的脑功能障碍[1]的认识是一致的。中医学治疗脑梗死的关键在于疏通脉络,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通络方药可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促进毛细血管新生及脑血流恢复,从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基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同一性,中医学脉解剖形态学上与西医学血管具有同一性,脉络则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及微循环相吻合。通络方药的治疗作用启示我们在脑梗死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陷入窘境之际,血管保护可以作为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开辟脑梗死治疗的新途径。本文结合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试从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及侧支循环的有效开启,发挥代偿作用等方面就通过血管保护治疗脑梗死的内涵作一论述。

     1 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功能的完整性

    脑特殊的结构及生理功能使其代谢极为旺盛,由于脑组织不能贮存能量,故需依赖持续的血液供应,才能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2]。血管作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管道系统,是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的关键之一。由微动脉和微静脉形成的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接触的部位,其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向组织细胞输送氧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并及时排出代谢产物,以维持体内器官的生理功能。其中毛细血管是微循环的交换血管,由于其管壁薄,通透性大,与组织细胞接触的面积大,血液流经此处时十分缓慢,是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有效血液供应的保证。

    微血管的完整性以血管内膜为基础,包括解剖学及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即血脑屏障和基底膜,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脑组织与血液之间的复杂细胞系统,能控制血液循环中某些物质向中枢神经组织转运,保证中枢神经内环境的稳定。血脑屏障主要包括三层结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EC)、基底膜和星形细胞终足[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