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疗管理
编号:11292579
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应与时俱进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37期
     一提起医学继续教育,广大基层医生不由得想起那一本本厚厚的理论书籍,想起那一节节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理论课,想起那一次次应付式的但却是非常磨人的“考试”……虽然自已老大不情愿,但书还得看,课还得上,考试还得去,因为这种医学“继续教育”虽然形同虚设,作用不大,但多少总有点关系到自已的切身利益,至少关系到领导和同事对自已的看法和印象。真是学也不是,不学也不是,令人左右为难。

    如此说来,好像广大基层医生不爱学习似的,其实非也。基层医生身处基层临床一线,深知人命关天,也深知“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但为什么他们如此“不爱学习”呢?其主要原因是,医学继续教育的形式一成不变,特别是近年来,一次次地从理论到理论,再从理论到理论,如此反复循环,已经提不起基层医生尤其是基层临床一线医生的兴趣。因为理论他们在医学院校已学习数年;毕业后又不断自学(凡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毕业最初几年都是勤于看书学习的),再加上单位或上级有关部门不断考核,理论已基本“烂熟于心”。而时至今日,医学继续教育如火如荼,这本来是好事,但单位或有关方面却还是沿用老一套从理论到理论的医学继续教育形式,难免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因为根据心理学理论,大脑皮质对内容和形式均缺乏新鲜感的学习材料是会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拒绝输入”,从而使学习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 http://www.100md.com
    其实,这毫不奇怪,因为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对于学习也不例外。对医学继续教育而言,试想,当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被人为地“定格”起来,并被用枯燥无味的专业术语描述下来时,它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变成了死水一般的“教材”。而当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基层临床一线的医生从火热的临床工作中走进死气沉沉的“教室”后,他们在工作中绷紧的神经会骤然松弛下来,学习热情自然消减;即使勉强坐下来学习,其热情度也大打折扣——因为只有“临床”工作更能吸引他们,使他们精神亢奋和高度集中,这便是广大临床一线医生不愿意脱离临床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说,工作几年后年龄大了,特别是人到中年后,机械记忆能力有所减退,而理解、归纳、形象和操作记忆能力却大为增强,这也就是已经参加工作数年、特别是十年以上的医生对“填鸭式”的医学继续教育不甚热情甚至门庭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笔者认为,要唤起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医学继续教育的热情,关键是要在继续教育的形式上“推陈出新“,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更具体一点地说,就是要一切从基层临床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以临床所见所闻,以临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作为医学继续教育的“课程”,组织广大基层临床一线的医生到病房、门诊中去与上述“三新”作“亲密接触”,并以具体病例(即患者)为“生动教材”。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临床情境中,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诊断性操作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在这过程中,上级医生、专家或教授一对一或一对数带教,如示范性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诊断性操作,以及必要时对接受医学继续教育者轻声细语的温馨提示等,对接受医学继续教育者无疑是最关键、最实用、最难得和一生受益无穷的“课间一瞬”。而这“课间一瞬”,其中与学习有关的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内心感受、环境氛围等与所学的东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难以忘怀,若干年后甚至在一生中都会使接受医学继续教育者记忆犹新!在这种非同寻常的医学继续教育过程中,接受医学继续教育者遇到遗忘的理论知识,则可在“课“后回到医生办公室或家里趁热打铁地复习;如果遇到教材和参考书上还没有记载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接受医学继续教育者可及时向上级医生、专家或教授请教,或通过互联网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同行切磋,这学习效率则会是多么高啊!并且学习过程是何等的快意!与此同时,接受医学继续教育者还可在上级医生、专家或教授的主持下进行病例讨论,与大家一起分析病例,互相启发,甚至争论,这不仅可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而且可形成或巩固临床思维,使接受医学继续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百拇医药(陈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