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
编号:11317868
疥癣(四十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0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1.20
     疥和癣都是皮肤表面的疾病,人们常用来比喻有关痛痒,但无碍生命的小问题。据《后汉书·鲜卑传》记载,蔡邕议论国事时说:“边垂之患,手足之疥瘙;中国之困,胸背之瘭(biāo)疽。”当年蒋介石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辩护时,也说过:“日本人是疥癣之疾,共产党是心腹之患。”

    全面分析的话,内忧外患从来都是并存的,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黄鼠狼专咬病鸭子。”统治者胡作非为,视万民为刍狗,自然会生出内忧。修长城、搞海禁只能维持一时的平安,外患是防不胜防的。

    用药如用兵,分析治疗疾病也是如此。《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无可逃避的时候,就应当想办法抗病杀敌。平素应该养护正气,因为人不可能生活在无菌的环境里,一旦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疾病就会爆发。治疗疾病也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全面兼顾。相对而言,现代医学擅长杀灭病菌除外患,中医擅长调整内部机能解内忧。内外皆修,就是十全十美。

, http://www.100md.com     以前人们对于结核、伤寒、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几乎束手无策,中医采用食疗、中药、静坐、武术、导引、吐纳等增强体质的方法,尽管有效,但是用时缓慢且不便普遍推广,很难应急。在抗生素发明以后,采取直接杀灭细菌的方法,效果显著。随着战乱、饥荒的控制,人们体质的提高,类似的疾病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直接有效的杀灭病毒的方法,只能采取免疫注射,用灭活的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达到防病的目的。防治天花的种痘法是中医首先发明使用的。

    古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根据其对人体侵害产生的症状,认识到疥癣是由两种不同的外邪导致的疾病,同时也看到发生疥癣的特殊的体质和环境。

    “疥”是象形字,描述钻入人体的寄生虫尖头甩尾的样子,现代医学称之为疥虫。疥虫的腭体很小,位于躯干的前端,一半陷入躯干中,螯肢呈钳形,适宜于食用皮肤的角质蛋白。疥虫的躯干的后半部有几对杆状的刚毛和长鬃。疥虫往往是夜行昼伏,导致晚上病人皮肤往往瘙痒剧烈。疥虫一般侵袭毛发浓密处,比如阴毛、腋毛、头发等处,出现红疹,导致瘙痒。由于人抓挠极易引起皮肤破溃感染,愈合后造成脱发、局部形成疮疤,俗称疥癞或疥癞头。
, 百拇医药
    疥疮好发于春夏,《礼·月令》“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疠。”《周礼·天官·疾医》:“夏时有痒疥之疾。”更重要的原因是环境肮脏、相互传染和人体营养不良。常见的传染场所包括旅社、公共浴池、宿舍等等。现在养宠物的风气盛行,猫狗的疥疮传给主人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在上述部位发痒,再加上宠物的胸腹、耳、四肢关节处有脱毛的皮肤病时,一定要怀疑是不是感染到动物的疥疮,赶紧找皮肤科医师及兽医诊断!

    治疗疥疮,中医很早就发现并使用了硫磺制剂,外用杀灭疥虫。现代医学目前也依然采用升华硫和二硫化硒、沉降硫磺软膏等。

    “癣”字直接由苔藓变化而来,喻指癣是由真菌感染,导致皮肤、毛发或趾(指)甲的接触性传染病,特征为皮肤有环形脱色斑,覆以疱疹及鳞屑。《说文》:“干疡也。”癣也可以互相传染,《释名》:“癣,徙也。移徙处自广也,故靑徐谓癣为徙也。”

    如果仅仅采用杀灭真菌的办法,尽管短期效果好,但是常常会反复发作,有的真菌还会产生耐药性,选择用药非常棘手。癣的发病与人的体质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脾胃功能不好,消化吸收不良的人,容易为真菌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形成感染。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癣病也难以根除。滥用抗菌素的病人,也会导致肠道、尿道、阴道的菌群失衡,真菌泛滥,不可收拾。有些嗜食肥甘,爱喝啤酒冷饮的人,湿浊很重,阳气不足,就像提供了一个阴暗潮湿的环境,极易引起真菌滋生和复发。不解决内忧,光靠勤换衣服、鞋袜,或者大剂量使用消灭真菌的药物,是没用的。

    总体来讲,治疗疥疮,以除外患,消灭寄生虫为首务。治疗癣病,还是以改善体质,消除真菌生存环境为好。

    文/徐文兵(四十二),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