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医药现代化 专家称中医命运与国学相同(1)
中国人的两难
有人质问方舟子,如果得了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是否会就诊于中医?方舟子对此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不”。这个问题不出奇,回答也在意料之中。同样的问题和回答在几十年前就有过。至少,诗人郭沫若、史学家傅斯年和地质学家丁文江给出了和方舟子一样斩钉截铁的回答。当然,在为自己服膺的医学体系献身时,中医的信徒表现得同样坚决,毫不逊色。数年前,一位笃信中医的75岁的老人突然出现轻度中风的症状,家人没有将他送进西医院,而是选择留在家中以中药调养。两天后,老人病情加重,入院经CT检查显示有大面积脑出血。子女必须在转到专科医院进行手术或者采取保守疗法两种方案中做一选择。
这个两难的选择摆在患者儿子的面前,他除了医学上的考虑,还必须顾虑父亲的心愿:“这些年来,年老的父亲对中医的‘忠诚’已经发展到了极端状态听不得任何找他看病的人说‘西医如何如何’,每逢此时他一定会把病人大骂一顿,把西医大骂一顿,并经常说‘我决不会住医院、让西医去诊治’。”与此同时,半昏迷状态中的父亲还在用行动表示对西医的抗议。每当有身穿白大褂的医生进来查房时,他总是“怒目而视,掀开被子,表现出要回家的样子”。
, 百拇医药
和西方人不同,许多中国人在选择医疗方案时有过这样两难的经验。不仅中风,许多危重病症对中西医都属疑难,例如肺癌,一旦诊断结果出来,“中医还是西医”,就变成一个问题。对一个乐观主义者而言,这似乎多了一种选择。但对多数人来说,不管作何选择,都意味着风险。不仅是医疗上的风险,病人还要担心的是,将来会不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在这个故事中,那个被抉择所煎熬的儿子名叫廖育群,时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必须替父亲选择医疗方案的时候,他很难不去想象,如果父亲经手术治疗而得以存活,父亲将“是怎样一种尴尬的表情与心态”,他担心,笃信中医的父亲能否承受这种现实的折磨,他不能确定父亲“是否愿意接受这一结果”。
廖育群最后选择了保守治疗。数日后,他的父亲离开人世。
廖育群的父亲原是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的工程师,中年患病始信中医。廖育群受此影响开始接近医学,由此改变了一生。在“上山下乡”时代,他曾担任生产建设兵团的卫生员,“祖传中医”一度是他离开边疆的唯一希望。“文革”结束后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接受系统医学训练。北京第二医学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生于1953年的廖育群不仅是张功耀的同龄人,也是科学史研究领域的同行。但与张功耀相比,廖育群似乎更愿意体察中国人面对中医和西医时候的复杂心态。尽管对中医说NO的向来不乏其人,廖育群仍然认为:不管多么信仰科学,宁死不吃中药的人究竟不多。尽管西医的效用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发展,“在‘科学’或‘不科学’成为‘正确’与‘不正确’之同义语的当今社会,中国人仍然能够‘承认’中医是一种‘医学’尽管它与称之为‘科学’的现代西方医学是那么的不同”。
, 百拇医药
这种承认是来自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吗?还是像某些人士说的那样,是一种愚昧风气的残余?不管怎样,如果没有这种承认,中医或许已经像世界上其他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那样,已经被西方现代医学完全取代,乃至不复存在了。现代科学虽然发展神速,但对人类身体的奥秘仍然所知不多。中医根据临床经验,能够治病,不管是否属于个案或者诸多个案的集群,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中医说道,“还能治疗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能看好毛病就是最硬的科学。”
当然,坚持一种标准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似乎可以避免可能两难境地。廖育群至今常常自问:“父亲对我的决定是否满意?”而坚决主张中医退出的张功耀有一位做中医的太太。当媒体提及这一点,张功耀苦恼地说,他不在家里讨论中医的问题。
证明与存在
张功耀说,发起“促使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是为了向卫生主管部门“展示民意”。曾有媒体称签名者多达上万人,其中多为中医界人士;但在张功耀的博客上,签名者的数量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多。据10月31日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的说法,签名者只有138人;当然,这并没有阻碍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被问及如何评价签名活动时,发言人表态说,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这句话立刻被中医界和媒体广泛引用。
, 百拇医药
卫生部发言人表明了医疗行政机关对中医之争的态度。民间的争论却并未停息。其背景则是中医面临的现实困境。这一点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中医还是西医,抱有罕见的一致。中医从药材生产、中医院办院模式和中医教育传承,都面临诸多危机。而其中最大的危机即是:中医正全面丧失自身的传统和作为一种医疗模式的特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中医界人士认为,反对中医的人士往往“对中西医都缺乏了解”,然而他也承认,中医的教育传承出了问题。中医院校的培养模式“并不理想”,好的中医越来越少。“我藏书40万册,30万册是中国传统文史哲书籍,大多并不是医书”,操宁波口音的老中医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同情和理解,很难成为一个好中医。
关于中医警世危言般的讨论,表面看来在中医是否确有疗效的问题上陷于胶着状态,但核心的争论却在于: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体制能不能变成以西医作为唯一标准的医疗体制?实际上,无论是张功耀还是方舟子,核心观点只有一个:西方现代医学已经建立完整的理论、技术和价值标准,这套排他性的标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因此,中国应该放弃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体制,转而以西方现代医学作为唯一的医疗标准。
, 百拇医药
这个问题不是2006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实际上,更加激烈的言行自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绵绵不绝。令人困惑的是,中医并未如同中国传统天文学、农学或者数学那样,最终被西方学术体系所取代。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科学至今还不能解释”,年逾90的中医生说,“我不认为中医比西医更高明,我也不认为科学还不能解释的东西就不存在。”
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分寒热温平,年龄、男女、身体强弱、不同地域,用药都不一样,怎么能搞一刀切?
自1996年我国正式提出“中药现代化”号召以来,这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曾被认为“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副司级巡视员、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却告诉《新民周刊》:“我们执行中药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 百拇医药 市场之乱
来到骆诗文家中,炉火上正煎着一大罐中药。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48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他看到某家中医院卖的是剪成寸把长的管仲叶子,一公斤28元。药典记载管仲只可用根,而一公斤的根在市场上才卖3元钱。面对骆诗文的质问,这家中医院反而很委屈:“从市场上买的时候就叫管仲,谁知道叶子和根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现在吃中药不灵了?你想想这个市场有多混乱。”骆诗文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曾有在20多天辗转大半个中国的纪录。“
先坐飞机到西安,然后乘汽车去安康、汉中、广源、绵阳、成都、重庆,再坐船到万县、宜昌,换汽车直奔沙市、武汉、亳州以及山东的鄄城,最后从安国打道回府。”
据他的调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中药材至少占到20%。“把鸡内金晒干了冒充穿山甲甲片;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发霉的甘草、黄芪、玄参,商户用洗衣粉搓洗,盆中的黄水散发浓烈药味。冬虫夏草药效被提取后,药材商用啤酒浸泡,浸泡过的黄颜色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黄精剥去外皮后滚上灰土销售,山肉萸掺进葡萄皮,丹皮不刮皮抽心,不但药效降低还有毒副作用,黏成一团的发霉茵陈照旧出售……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一副药中10-12味很正常,只要有一味是假的,整副药的疗效就要大打折扣。”
2005年退休之后,骆诗文开始“自费监督”。“国庆期间还跑了一趟亳州。做调查、搜集证据、印刷资料已经花了2万多元。”
从1998年到2003年分管中药市场整顿工作期间,骆诗文至少上交了六七份份调研材料,可惜没有回应,如今他又着手撰写《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的调查报告》。“如果几年后中医药真的衰败了,骆诗文有文字材料‘钉’在那里。”, http://www.100md.com
有人质问方舟子,如果得了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是否会就诊于中医?方舟子对此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不”。这个问题不出奇,回答也在意料之中。同样的问题和回答在几十年前就有过。至少,诗人郭沫若、史学家傅斯年和地质学家丁文江给出了和方舟子一样斩钉截铁的回答。当然,在为自己服膺的医学体系献身时,中医的信徒表现得同样坚决,毫不逊色。数年前,一位笃信中医的75岁的老人突然出现轻度中风的症状,家人没有将他送进西医院,而是选择留在家中以中药调养。两天后,老人病情加重,入院经CT检查显示有大面积脑出血。子女必须在转到专科医院进行手术或者采取保守疗法两种方案中做一选择。
这个两难的选择摆在患者儿子的面前,他除了医学上的考虑,还必须顾虑父亲的心愿:“这些年来,年老的父亲对中医的‘忠诚’已经发展到了极端状态听不得任何找他看病的人说‘西医如何如何’,每逢此时他一定会把病人大骂一顿,把西医大骂一顿,并经常说‘我决不会住医院、让西医去诊治’。”与此同时,半昏迷状态中的父亲还在用行动表示对西医的抗议。每当有身穿白大褂的医生进来查房时,他总是“怒目而视,掀开被子,表现出要回家的样子”。
, 百拇医药
和西方人不同,许多中国人在选择医疗方案时有过这样两难的经验。不仅中风,许多危重病症对中西医都属疑难,例如肺癌,一旦诊断结果出来,“中医还是西医”,就变成一个问题。对一个乐观主义者而言,这似乎多了一种选择。但对多数人来说,不管作何选择,都意味着风险。不仅是医疗上的风险,病人还要担心的是,将来会不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在这个故事中,那个被抉择所煎熬的儿子名叫廖育群,时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他必须替父亲选择医疗方案的时候,他很难不去想象,如果父亲经手术治疗而得以存活,父亲将“是怎样一种尴尬的表情与心态”,他担心,笃信中医的父亲能否承受这种现实的折磨,他不能确定父亲“是否愿意接受这一结果”。
廖育群最后选择了保守治疗。数日后,他的父亲离开人世。
廖育群的父亲原是毕业于福建马尾海军学校的工程师,中年患病始信中医。廖育群受此影响开始接近医学,由此改变了一生。在“上山下乡”时代,他曾担任生产建设兵团的卫生员,“祖传中医”一度是他离开边疆的唯一希望。“文革”结束后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接受系统医学训练。北京第二医学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生于1953年的廖育群不仅是张功耀的同龄人,也是科学史研究领域的同行。但与张功耀相比,廖育群似乎更愿意体察中国人面对中医和西医时候的复杂心态。尽管对中医说NO的向来不乏其人,廖育群仍然认为:不管多么信仰科学,宁死不吃中药的人究竟不多。尽管西医的效用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发展,“在‘科学’或‘不科学’成为‘正确’与‘不正确’之同义语的当今社会,中国人仍然能够‘承认’中医是一种‘医学’尽管它与称之为‘科学’的现代西方医学是那么的不同”。
, 百拇医药
这种承认是来自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吗?还是像某些人士说的那样,是一种愚昧风气的残余?不管怎样,如果没有这种承认,中医或许已经像世界上其他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那样,已经被西方现代医学完全取代,乃至不复存在了。现代科学虽然发展神速,但对人类身体的奥秘仍然所知不多。中医根据临床经验,能够治病,不管是否属于个案或者诸多个案的集群,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中医说道,“还能治疗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能看好毛病就是最硬的科学。”
当然,坚持一种标准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似乎可以避免可能两难境地。廖育群至今常常自问:“父亲对我的决定是否满意?”而坚决主张中医退出的张功耀有一位做中医的太太。当媒体提及这一点,张功耀苦恼地说,他不在家里讨论中医的问题。
证明与存在
张功耀说,发起“促使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是为了向卫生主管部门“展示民意”。曾有媒体称签名者多达上万人,其中多为中医界人士;但在张功耀的博客上,签名者的数量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多。据10月31日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的说法,签名者只有138人;当然,这并没有阻碍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被问及如何评价签名活动时,发言人表态说,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这句话立刻被中医界和媒体广泛引用。
, 百拇医药
卫生部发言人表明了医疗行政机关对中医之争的态度。民间的争论却并未停息。其背景则是中医面临的现实困境。这一点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中医还是西医,抱有罕见的一致。中医从药材生产、中医院办院模式和中医教育传承,都面临诸多危机。而其中最大的危机即是:中医正全面丧失自身的传统和作为一种医疗模式的特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中医界人士认为,反对中医的人士往往“对中西医都缺乏了解”,然而他也承认,中医的教育传承出了问题。中医院校的培养模式“并不理想”,好的中医越来越少。“我藏书40万册,30万册是中国传统文史哲书籍,大多并不是医书”,操宁波口音的老中医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同情和理解,很难成为一个好中医。
关于中医警世危言般的讨论,表面看来在中医是否确有疗效的问题上陷于胶着状态,但核心的争论却在于: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体制能不能变成以西医作为唯一标准的医疗体制?实际上,无论是张功耀还是方舟子,核心观点只有一个:西方现代医学已经建立完整的理论、技术和价值标准,这套排他性的标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因此,中国应该放弃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体制,转而以西方现代医学作为唯一的医疗标准。
, 百拇医药
这个问题不是2006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实际上,更加激烈的言行自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绵绵不绝。令人困惑的是,中医并未如同中国传统天文学、农学或者数学那样,最终被西方学术体系所取代。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科学至今还不能解释”,年逾90的中医生说,“我不认为中医比西医更高明,我也不认为科学还不能解释的东西就不存在。”
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分寒热温平,年龄、男女、身体强弱、不同地域,用药都不一样,怎么能搞一刀切?
自1996年我国正式提出“中药现代化”号召以来,这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曾被认为“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副司级巡视员、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却告诉《新民周刊》:“我们执行中药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 百拇医药 市场之乱
来到骆诗文家中,炉火上正煎着一大罐中药。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48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他看到某家中医院卖的是剪成寸把长的管仲叶子,一公斤28元。药典记载管仲只可用根,而一公斤的根在市场上才卖3元钱。面对骆诗文的质问,这家中医院反而很委屈:“从市场上买的时候就叫管仲,谁知道叶子和根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现在吃中药不灵了?你想想这个市场有多混乱。”骆诗文跑遍了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曾有在20多天辗转大半个中国的纪录。“
先坐飞机到西安,然后乘汽车去安康、汉中、广源、绵阳、成都、重庆,再坐船到万县、宜昌,换汽车直奔沙市、武汉、亳州以及山东的鄄城,最后从安国打道回府。”
据他的调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中药材至少占到20%。“把鸡内金晒干了冒充穿山甲甲片;炮制首乌传统用黑豆煮,药材商代以锅底灰,甚至用墨汁染色。发霉的甘草、黄芪、玄参,商户用洗衣粉搓洗,盆中的黄水散发浓烈药味。冬虫夏草药效被提取后,药材商用啤酒浸泡,浸泡过的黄颜色误导消费者以为是真货。黄精剥去外皮后滚上灰土销售,山肉萸掺进葡萄皮,丹皮不刮皮抽心,不但药效降低还有毒副作用,黏成一团的发霉茵陈照旧出售……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一副药中10-12味很正常,只要有一味是假的,整副药的疗效就要大打折扣。”
2005年退休之后,骆诗文开始“自费监督”。“国庆期间还跑了一趟亳州。做调查、搜集证据、印刷资料已经花了2万多元。”
从1998年到2003年分管中药市场整顿工作期间,骆诗文至少上交了六七份份调研材料,可惜没有回应,如今他又着手撰写《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的调查报告》。“如果几年后中医药真的衰败了,骆诗文有文字材料‘钉’在那里。”,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