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生命力与国家宏观调控
中医药:古国的家业,几百代人的打拼,几千年的积蓄,几万几千里辛劳跋涉,几亿几万个生命的健康保障。
中医药:历史的产业,刀耕火种里摸索,春秋战国风云中奠基,汉唐盛世百杰的苦力经营,宋元明清历代呕血开创。
然而同样盛世的今天,在西医的冲击前:这笔家业,这历史的产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明明一座金山被误认为是黄土坡,堂堂的科学圣殿被攻击成迷信的庙宇:两百年来的争议,两百年来的痛苦证明,虽撕开了通向世界的口子,而部分的国人却仍在误解。
资料显示:日前德国的抗癌研究中心的视线转移到传统中药,美国、瑞士对针灸特别青睐,澳大利亚学者试图在中医阴阳理论的思维下应用现代技术探讨并解决亚健康,日本对中药的研究投入越来越多,更让人惊讶的是韩国试图夺取中医药起源的美名;此外一些传统的中医药配方被国外企业摇身一变成为畅销药。这些都直间或间接地证明了中医药已开始步入世界,因为针灸也好,方药也罢,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中药成方原则和治疗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 百拇医药
然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仍然不理解或不真正理解中医治病的优势,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摆脱当前这种被动局势与相对弱势情况?从学科的发展与领域的进步来看,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宏观调控,中医的发扬与进步也一样。打开中医的发展始可以看到:从春秋时期《周礼·天官》医疗医官体制的设立,秦国医和“六气病因学说”的建立,战国《内经》的经典理论的诞生与当时活跃的思流和社会上层追求富国强兵是有联系的;还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与六经辨证论治的形成和提出,西汉的《难经》、《神农本草经》、唐朝的《千金要方》、《新修本草》,此时医家辈出,特别是国际交流频繁,在两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盛世,医疗受到重视,体制比较健全;后有宋代的《证类本草》以及各纲科的专门研究与“金元四大家”的理论体系和各自成就,明代的《景岳全书》、清朝《医宗金鉴》等成就都与国家和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纵观医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医学理论与方药的发展、更新都伴随着那个时代对医疗的重视。横观医史可得明末清初前中国的医学理论与治疗走在西方医学、印度医学的前面;但随着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的产生,西方医学走向了一条生理解剖与病理、化学、物理分析研究的道路,较少在传统医学逻辑和经验的指导下进行,而此时的中国封建思想异常保守甚至闭关锁国,与世界交流少,所以中医和现代西医是有着“代沟”的,没有经过历史与社会技术进步的和谐同步。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时缺乏一批既有巩固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又有足够的现代自然科学科研能力的人才,去探讨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两百年来中医的处境是非常被动的,以至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上升,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的宽裕,人们更愿意选择更为简便的西医治疗(避免煎中药的麻烦)。而且通过调查显示:看病选择中医的年轻一代比50岁以上的少了25个百分点。
, 百拇医药
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一、做好宣传,提高全民对中医整体常识与中医各科治疗的优势的了解和认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医相对西医较为沉默,而这种沉默的积累使得非专业人对中医了的了解越来越少,进而误解的人还不少。对此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将中医在临床上的疗效显著的案例(尤其在西医治疗未解决或无力入手而中医成功治愈的病例)进行新闻报道,通过媒体制作电视节目:讲叙中医药发展史与中医药文化,开设专家电视讲座,讲解中医各科治病的特色与优势,普及中医基本常识;根据历代医史资料或当代名医成长史与见闻编制成电视剧等等,以此来拉近民众与中医药的距离,让人们看到中医真实的科学的面目。
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的培养途径,培养博、深、高的人才,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要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愿意为中医药奉献终身的学子,中医高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应仿效自然科学领域的少年英才班方式,开创性地建立中医独特的人才培养途径。
, http://www.100md.com
三、塑造形象,建立真正的示范性中医医疗机构,完善中医医护人员的考核工作。在社会上存在挂着示范性中医医院的牌却大多按西医看病途径诊断和开药的现象,辨证论治的应运与中药处方或中成药治疗占比例较少。由此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真正敢于用中医理论诊病治病的医生;二是中医治病收益少,有的病人只买处方不买药。所以应投资示范医院的医资建设和“即时制剂”的设备投入,增加地道药材的采购比例。此外要加强中医各基层医护人员的理论与技能的考查,严格中医药在校学生的考核考查,加强其临床技能的实习。树立良好医疗形象,减少中医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不够硬而给民众带来对中医治疗的误解。
四、建设有实力的中医理论、诊断和药物一体化研究机构,加强各层次多样式的学术交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增强中医理论与方法的可视性、易操作性,实现中药剂型多样性、可验证性、方药的易组与易操作性,探究同类同功药的内在属性。
五、积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在其他国家建立各种中医科研机构、治疗机构、培养机构,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声誉,展现中医神奇功效,消除外族对中医的误解与歧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蕴藏着惊人的理论与方法,许多国内知名文学家、数学家从中受益或得到启发(如九章算术在计算机语言中的应用)。中医药更是了不起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医疗工作者的领悟与应用,在于我们对它持久地研究,在于用现代的语言和技术对其进行阐述,更在于国家的重视与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使中医药更地好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 http://www.100md.com(罗偶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历史的产业,刀耕火种里摸索,春秋战国风云中奠基,汉唐盛世百杰的苦力经营,宋元明清历代呕血开创。
然而同样盛世的今天,在西医的冲击前:这笔家业,这历史的产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明明一座金山被误认为是黄土坡,堂堂的科学圣殿被攻击成迷信的庙宇:两百年来的争议,两百年来的痛苦证明,虽撕开了通向世界的口子,而部分的国人却仍在误解。
资料显示:日前德国的抗癌研究中心的视线转移到传统中药,美国、瑞士对针灸特别青睐,澳大利亚学者试图在中医阴阳理论的思维下应用现代技术探讨并解决亚健康,日本对中药的研究投入越来越多,更让人惊讶的是韩国试图夺取中医药起源的美名;此外一些传统的中医药配方被国外企业摇身一变成为畅销药。这些都直间或间接地证明了中医药已开始步入世界,因为针灸也好,方药也罢,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中药成方原则和治疗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 百拇医药
然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仍然不理解或不真正理解中医治病的优势,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摆脱当前这种被动局势与相对弱势情况?从学科的发展与领域的进步来看,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宏观调控,中医的发扬与进步也一样。打开中医的发展始可以看到:从春秋时期《周礼·天官》医疗医官体制的设立,秦国医和“六气病因学说”的建立,战国《内经》的经典理论的诞生与当时活跃的思流和社会上层追求富国强兵是有联系的;还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与六经辨证论治的形成和提出,西汉的《难经》、《神农本草经》、唐朝的《千金要方》、《新修本草》,此时医家辈出,特别是国际交流频繁,在两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盛世,医疗受到重视,体制比较健全;后有宋代的《证类本草》以及各纲科的专门研究与“金元四大家”的理论体系和各自成就,明代的《景岳全书》、清朝《医宗金鉴》等成就都与国家和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纵观医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医学理论与方药的发展、更新都伴随着那个时代对医疗的重视。横观医史可得明末清初前中国的医学理论与治疗走在西方医学、印度医学的前面;但随着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的产生,西方医学走向了一条生理解剖与病理、化学、物理分析研究的道路,较少在传统医学逻辑和经验的指导下进行,而此时的中国封建思想异常保守甚至闭关锁国,与世界交流少,所以中医和现代西医是有着“代沟”的,没有经过历史与社会技术进步的和谐同步。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时缺乏一批既有巩固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又有足够的现代自然科学科研能力的人才,去探讨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两百年来中医的处境是非常被动的,以至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上升,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的宽裕,人们更愿意选择更为简便的西医治疗(避免煎中药的麻烦)。而且通过调查显示:看病选择中医的年轻一代比50岁以上的少了25个百分点。
, 百拇医药
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一、做好宣传,提高全民对中医整体常识与中医各科治疗的优势的了解和认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医相对西医较为沉默,而这种沉默的积累使得非专业人对中医了的了解越来越少,进而误解的人还不少。对此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将中医在临床上的疗效显著的案例(尤其在西医治疗未解决或无力入手而中医成功治愈的病例)进行新闻报道,通过媒体制作电视节目:讲叙中医药发展史与中医药文化,开设专家电视讲座,讲解中医各科治病的特色与优势,普及中医基本常识;根据历代医史资料或当代名医成长史与见闻编制成电视剧等等,以此来拉近民众与中医药的距离,让人们看到中医真实的科学的面目。
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的培养途径,培养博、深、高的人才,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建设。要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愿意为中医药奉献终身的学子,中医高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应仿效自然科学领域的少年英才班方式,开创性地建立中医独特的人才培养途径。
, http://www.100md.com
三、塑造形象,建立真正的示范性中医医疗机构,完善中医医护人员的考核工作。在社会上存在挂着示范性中医医院的牌却大多按西医看病途径诊断和开药的现象,辨证论治的应运与中药处方或中成药治疗占比例较少。由此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真正敢于用中医理论诊病治病的医生;二是中医治病收益少,有的病人只买处方不买药。所以应投资示范医院的医资建设和“即时制剂”的设备投入,增加地道药材的采购比例。此外要加强中医各基层医护人员的理论与技能的考查,严格中医药在校学生的考核考查,加强其临床技能的实习。树立良好医疗形象,减少中医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不够硬而给民众带来对中医治疗的误解。
四、建设有实力的中医理论、诊断和药物一体化研究机构,加强各层次多样式的学术交流,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增强中医理论与方法的可视性、易操作性,实现中药剂型多样性、可验证性、方药的易组与易操作性,探究同类同功药的内在属性。
五、积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在其他国家建立各种中医科研机构、治疗机构、培养机构,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声誉,展现中医神奇功效,消除外族对中医的误解与歧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蕴藏着惊人的理论与方法,许多国内知名文学家、数学家从中受益或得到启发(如九章算术在计算机语言中的应用)。中医药更是了不起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医疗工作者的领悟与应用,在于我们对它持久地研究,在于用现代的语言和技术对其进行阐述,更在于国家的重视与宏观调控,这样才能使中医药更地好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 http://www.100md.com(罗偶 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