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利益博弈的巨大落差
在某市招标采购会上,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本报记者 刘正午 摄)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于控制药品价格,规范医院药品采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在现阶段彻底取消招标是不大可能的,“改良式”规范,于完善中前进可能是目前的方向。
“现在我还是认为招标不是一个好办法。”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日前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从实施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和质疑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时隔7年之后,依旧是处于风口浪尖,呼吁取消招标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降低药品费用,是国家当时推动药品招投标制度的初衷,然而,这一怀抱良好愿望的制度设计,在实行7年后却面临着“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尴尬。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当时有两个目标:一是改变药品采购腐败和混乱现象,规范市场行为。二是通过竞争降低药价。现在看来,这两个目标都没实现,反倒呈现背道而驰的局面。
而在医疗体制尚不完善、实际操作不规范的环境之下,各方利益在招标过程中的纠葛逐步上升到顶点。“招标不仅没有解决体制的弊端,而且使全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而病患者又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成为力推招标制度下马的重要原因。
首次大规模上书
尽管早在2002年年初,就有8个省市的医药行业协会和15家医药企业曾经联合起来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恳请暂缓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紧急呼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