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现的哲学原理(2006.11.28)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任何医学发现和新技术都是通过捕捉偶然性再深究而发现其必然性的。从偶然到必然之间,需要敏锐、功底和艰辛。偶然不等于必然,从必然逆向推导也要通过捕捉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来实现新的发现。任何经得起检验和证明的发现都是该事物必然性的表现。
关键词:偶然性;必然性; 医学发现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in Medical Discovers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marks that any medical discover and new technique has been realizing their necessity through seizing contingency and going on thorough research. From contingency to necessity, it needs keen, basis and skill, and hard work. Contingency is not necessity. Even though it reduces by contrary from necessity, the new discover must be realized through seizing it’s process contingency. Any practical or proven discovers are all their necessity’s appearanc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ontingency; necessity; medical discover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变化有规律可循,规律决定了事物变化的必然结果。偶然性是事物属性在特定时间及/或地点的表达,事物的必然性通过多个偶然性表达出来,因此,捕捉偶然性,以此追本穷源,是明确其必然性的钥匙。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结构功能情况,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机体正常运转的科学,因此,也必受此规律的制约。
1.通过偶然发现必然,古今中外,尽皆如此。公元前三世纪,Erasistratus 已观察到动脉(A)破裂后喷出来的是血液,但他受古希腊哲人精气说的束缚,认为A里含”精气”,静脉(V)里含血液。A之所以能喷出血液,是因为A破裂,”精气”逸出,使A暂呈真空状态,血液经A、V之间的微孔被吸入A,在破裂是便有血液流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必然性,他都不能正确解释、证明,实为受权威观念束缚之故。Galen也观察到这一现象,他将动物的A解剖出来,结扎其两端,切开中间,A便有血液流出,说明A里本来就含有血液。(1)A破裂喷出血液,很多古人都见过,真能去思索、用实验证明的人不多。
, 百拇医药
现在,我们都知道人的染色体是46 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却认为是48条,这一结论是Painter于1923年发布的。1952年,徐道觉做实验时,助手为他配的KCl缓冲液由常规的等渗错配成低渗。徐道觉将错就错,用低渗液破碎细胞,发现效果比用等渗液好。于是就成了新发现,以后用低渗、甚至蒸馏水来代替等渗液。这一结果是必然的,是渗透原理使然,可惜在此以前,很多权威都没想到。利用低渗液和其他技术改进,1956年,庄有兴和Leven观察到人肺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后经 Ford和Hamerton在人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证实人的染色体数确为46条,庄氏才发表自己的结果。(2)Painter 是学界泰斗,但他的时代用等渗液破碎细胞不理想,有残渣,他误把残渣当成了染色体。在各种条件都成熟的时候,由谁纠正错误,有偶然,也有必然。说偶然,没有规定由谁来纠正,捷足者先登;说必然,人的染色体本来就是46条,条件成熟时,做出正确结论是早晚的事。
2.偶然不是事先设定
, http://www.100md.com
对已知的规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什么结果,可以预知。但相当多有价值的偶然现象,却不为设计者所预知。任何设计好的实验、治疗,只要仔细观察,都会出现一些事先不能预知的现象,只是有些现象过于微小,往往忽略不计罢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寓寄在这些事先不知、不捕捉则溜掉的非预想现象之中。1942 年,Janbon用磺胺类药衍生物2254RP治疗伤寒时,许多患者发生了低血糖。这本是副作用,但Loubatieres捕捉这一现象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其对正常狗有进行性降糖作用,对切除胰腺的狗则无降糖作用。1956年,第一代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用于临床。(3)如不捕捉这一本来是副作用的现象,凭空设计一个口服降糖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再做改进,就容易多了。20世纪50年代,当时生理记录仪的灵敏度不高。为研究血管活性药物,Furchgott设计了一种把离体动脉以螺旋状纵向剪开的方法,以观察血管纵向收缩结果。他观察到乙酰胆碱使这种状态的血管收缩。后来,仪器灵敏度提高,作者开始用环状血管实验。1979年的一次实验中,他的助手未按设计操作,错误地将乙酰胆碱类药物加到环状血管标本中,结果使血管舒张。再改用螺旋离体血管试验,乙酰胆碱仍使其收缩。这一偶然现象引起了Furchgott的注意,他推测血管内皮细胞的连续是血管舒张的必要条件。以后,他又推测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一种介质,称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松弛因子(EDRF)。接着,他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EDRF的化学本质。 1986年,Furchgott和Ignarro在国际药理学会上分别独立阐明了EDRF就是一氧化氮(NO)的结论,NO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他们以此获1998年度Nobel医学奖。(4-5)
, http://www.100md.com
很多重大发现都是计划外发现。计划外现象,必有计划外机制在起作用,探究之,追索之,不为通行说法、做法所束缚,尊重事实,百折不挠,定有所获。
3. 偶然并非必然
虽然通过偶然可以发现必然,由于不同的必然性可以以相同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由偶然通向必然的路是相当艰辛的,有的虽斥巨资,耗长时,仍不得其解,此时,应反思一下思路是否正确。
在医事中,把偶然说成必然的现象非常多。1778--1784年间,奥地利人Mesmer在法国巴黎开展磁疗。他在一个高级沙龙里施治,沙龙被布置得光线朦胧,室外演奏的音乐时隐时显地传进来,房中央有个极大的圆桶,其边缘有很多插入桶内的弯曲铁棒,桶内装满被Mesmer“磁化了的水”,接受治疗的全是贵妇,她们围桶而坐,手握铁棒,“磁化水”中的“磁流”通过铁棒流到妇女手中,再流遍全身,产生治疗作用。Mesmer身穿紫色缎袍,手持一根“磁疗棒”绕妇女们款款而行,他的几个助手全是风采少男,再现场助疗。当Mesmer用磁棒轻触其中一位妇女时,被触者会马上剧烈痉挛、扭动,桶边所有妇女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摆不停。这被解释为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危象”。接着,Mesmer传给她们的“磁流”继续起作用,这些妇女恢复常态,治疗完成。他治好了一批又一批病人。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后来有几个上层人士在治疗中死去,他被接受调查。调查组由4名法国医学会会员和5名法国科学院院士组成,其中包括富兰克林和拉瓦锡。调查结果认为:在“磁疗水”中找不到任何带有电活性的证据,在蒙住病人眼睛时,她们分不清是否在做“磁疗”,不施“磁疗”仅凭想象,便可使她们抽搐。没有想象,仅凭“磁疗”,则什么结果也没有。所以,这种“磁疗”对治疗没有用处。(6)
“磁流”和治疗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心理暗示对治疗结果却有必然联系。这种疗效的取得是有条件的,对心因性疾病、对易于接受暗示者,尤其是妇女,效果好。如果把把戏说穿,其暗示作用削弱。对器质性病变,肯定没有效果。有几人在治疗过程中死去(如:突发心脏病之类),当属这种情况。 Mesmer的错误在于,他把暗示的作用泛化了,神化了,虽对治疗对象加以挑选,由于所谓“磁流”和治疗结果之间无必然联系,出现问题也就是必然的了。
证明一个命题是否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必要条件,否则不能成立。2003年对SARS病原菌的确定,走过一点弯路。开始在病人尸检标本上发现衣原体,这是偶然的,要证明其必然性,唯一性,或为必需的致病因子之一,必须在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多个标本上发现同一病原,经易感动物实验,能证明其传染性,在恢复期病人血中,能找到相应抗体,经多方位考察和印证,未见其他病原有如此专一的现象,即可万无一失地确定为病原,否则就是操之过急了。洪涛的失误和钟南山的严谨,概源于此。(7)
, 百拇医药
由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心理暗示作用,所以,新药或新疗法效果的确认,必须有足够的样本,严格的对照,可重复性的确认,副作用评价等,才能确定其是否能用于临床。这是排除偶然性的必经过程。一些神医在媒体上做的广告,如“某专家教授学贯中西,用纯中药纠正致病基因,使糖尿病下肢坏疽的患者逆转,免去截肢之苦。”或“使尿毒症发生逆转。”不要说必然性,就是偶然的个例也是编造。这纯属迎合病人心理,不仅延误患者的治疗,也损害医学的形象,只有快速敛财的功能。
4. 从偶然到必然需要功底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谚云:“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都是凝结着真理的精辟之言。前述用低渗液处理细胞效果好的发现,比较简单,但当事人必须有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且愿意试试。更多的过程,则需付出更多的艰辛。
1963年1月2日,一位工人的手被机床冲头从腕部切下。工友们把伤者和他的断手送到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当时的常规处理方法是,清创缝合残端。骨科医生从不缝合血管,何况尺、桡血管只有2.5mm。接诊的陈中伟大夫认为应该把断手接起来,以便恢复功能。但断手再植没有先例,他回忆起平时在文献中看到第二军医大学屠开元等曾做过动物实验,他们很快又找到这篇文献,查到他们吻合血管是用塑料套管做支撑。狗的血管有4mm粗,动物实验用的套管用不上,他们就用胶丝拉细了代替,手接好后,术后出现了严重水肿,经咨询屠开元,采用了切开减压,终使再植的手成活。以后,陈中伟又更上数层楼,创造了显微外科,段指再植、组织再植、腓骨再植等六项世界第一。1977年的《美国外科年鉴》称,世界显微外科中心在中国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 百拇医药
陈中伟作为骨科医生,会常遇到类似病例,但什么时候遇到谁,有其偶然性。按常规处理,不算错,断肢再植的机遇就要让给别人。陈中伟有功底。他平时看文献知道有此专题的动物实验,可以作为借鉴,这比从头摸索,减少了很多盲目性。更重要的是,他在上医科大学时,做过解剖助教,解剖过20具尸体,对全身解剖,尤其是腕部的肌腱、血管、神经的关系烂熟,才能接而不乱,无此功底,即有其志,操作起来要困难得多。为了吻合小血管,他又把大白鼠的尾巴切断了再接起来,作了数千上万次。不练出一副巧手,不可能接好在显微镜下才可以接的血管。(8)陈中伟的成功,寓于骨、血管、神经、肌腱等组织有再生能力这个必然性之中,只要接得对,术后不感染,血液流动通畅,再植成功是必然的。
总之,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之一,注意扑捉偶然出现的、乃至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比较之、探讨之、深究之、实验之、实践之,或许会有有价值的发现或首创。所发现的任何新观念、新技术,都是事物的必然性在起作用。所发现的新观念、新技术是否具有必然性,应经证明和实践的检验。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谢德秋:医学五千年(外国医学史部分)(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2:30-40
2.Motulsky V主编:人类遗传学 第三版(罗会元主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6
3.许曼音主编: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88
4.沙颖河:中国“伟哥”(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262—267
5.刘开泉:诺贝尔医学奖与一氧化氮(J)医学与哲学1999 20(2):32--33
6.谢德秋:医学五千年(外国医学部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2:148—153
7.吴学东、梁国钊、严建心:非典病原发现的方法论反思(J). 医学与哲学 2004 25(1):23—27
8.马湘东主持:大家·陈中伟 央视网http://www.cctv.com/program/dajia/20030717/100853.shtml2003-07-17, 百拇医药(Brook)
关键词:偶然性;必然性; 医学发现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in Medical Discovers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marks that any medical discover and new technique has been realizing their necessity through seizing contingency and going on thorough research. From contingency to necessity, it needs keen, basis and skill, and hard work. Contingency is not necessity. Even though it reduces by contrary from necessity, the new discover must be realized through seizing it’s process contingency. Any practical or proven discovers are all their necessity’s appearanc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contingency; necessity; medical discover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变化有规律可循,规律决定了事物变化的必然结果。偶然性是事物属性在特定时间及/或地点的表达,事物的必然性通过多个偶然性表达出来,因此,捕捉偶然性,以此追本穷源,是明确其必然性的钥匙。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结构功能情况,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机体正常运转的科学,因此,也必受此规律的制约。
1.通过偶然发现必然,古今中外,尽皆如此。公元前三世纪,Erasistratus 已观察到动脉(A)破裂后喷出来的是血液,但他受古希腊哲人精气说的束缚,认为A里含”精气”,静脉(V)里含血液。A之所以能喷出血液,是因为A破裂,”精气”逸出,使A暂呈真空状态,血液经A、V之间的微孔被吸入A,在破裂是便有血液流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必然性,他都不能正确解释、证明,实为受权威观念束缚之故。Galen也观察到这一现象,他将动物的A解剖出来,结扎其两端,切开中间,A便有血液流出,说明A里本来就含有血液。(1)A破裂喷出血液,很多古人都见过,真能去思索、用实验证明的人不多。
, 百拇医药
现在,我们都知道人的染色体是46 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却认为是48条,这一结论是Painter于1923年发布的。1952年,徐道觉做实验时,助手为他配的KCl缓冲液由常规的等渗错配成低渗。徐道觉将错就错,用低渗液破碎细胞,发现效果比用等渗液好。于是就成了新发现,以后用低渗、甚至蒸馏水来代替等渗液。这一结果是必然的,是渗透原理使然,可惜在此以前,很多权威都没想到。利用低渗液和其他技术改进,1956年,庄有兴和Leven观察到人肺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后经 Ford和Hamerton在人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证实人的染色体数确为46条,庄氏才发表自己的结果。(2)Painter 是学界泰斗,但他的时代用等渗液破碎细胞不理想,有残渣,他误把残渣当成了染色体。在各种条件都成熟的时候,由谁纠正错误,有偶然,也有必然。说偶然,没有规定由谁来纠正,捷足者先登;说必然,人的染色体本来就是46条,条件成熟时,做出正确结论是早晚的事。
2.偶然不是事先设定
, http://www.100md.com
对已知的规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什么结果,可以预知。但相当多有价值的偶然现象,却不为设计者所预知。任何设计好的实验、治疗,只要仔细观察,都会出现一些事先不能预知的现象,只是有些现象过于微小,往往忽略不计罢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就寓寄在这些事先不知、不捕捉则溜掉的非预想现象之中。1942 年,Janbon用磺胺类药衍生物2254RP治疗伤寒时,许多患者发生了低血糖。这本是副作用,但Loubatieres捕捉这一现象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其对正常狗有进行性降糖作用,对切除胰腺的狗则无降糖作用。1956年,第一代口服降糖药甲苯磺丁脲用于临床。(3)如不捕捉这一本来是副作用的现象,凭空设计一个口服降糖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再做改进,就容易多了。20世纪50年代,当时生理记录仪的灵敏度不高。为研究血管活性药物,Furchgott设计了一种把离体动脉以螺旋状纵向剪开的方法,以观察血管纵向收缩结果。他观察到乙酰胆碱使这种状态的血管收缩。后来,仪器灵敏度提高,作者开始用环状血管实验。1979年的一次实验中,他的助手未按设计操作,错误地将乙酰胆碱类药物加到环状血管标本中,结果使血管舒张。再改用螺旋离体血管试验,乙酰胆碱仍使其收缩。这一偶然现象引起了Furchgott的注意,他推测血管内皮细胞的连续是血管舒张的必要条件。以后,他又推测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一种介质,称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松弛因子(EDRF)。接着,他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EDRF的化学本质。 1986年,Furchgott和Ignarro在国际药理学会上分别独立阐明了EDRF就是一氧化氮(NO)的结论,NO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他们以此获1998年度Nobel医学奖。(4-5)
, http://www.100md.com
很多重大发现都是计划外发现。计划外现象,必有计划外机制在起作用,探究之,追索之,不为通行说法、做法所束缚,尊重事实,百折不挠,定有所获。
3. 偶然并非必然
虽然通过偶然可以发现必然,由于不同的必然性可以以相同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由偶然通向必然的路是相当艰辛的,有的虽斥巨资,耗长时,仍不得其解,此时,应反思一下思路是否正确。
在医事中,把偶然说成必然的现象非常多。1778--1784年间,奥地利人Mesmer在法国巴黎开展磁疗。他在一个高级沙龙里施治,沙龙被布置得光线朦胧,室外演奏的音乐时隐时显地传进来,房中央有个极大的圆桶,其边缘有很多插入桶内的弯曲铁棒,桶内装满被Mesmer“磁化了的水”,接受治疗的全是贵妇,她们围桶而坐,手握铁棒,“磁化水”中的“磁流”通过铁棒流到妇女手中,再流遍全身,产生治疗作用。Mesmer身穿紫色缎袍,手持一根“磁疗棒”绕妇女们款款而行,他的几个助手全是风采少男,再现场助疗。当Mesmer用磁棒轻触其中一位妇女时,被触者会马上剧烈痉挛、扭动,桶边所有妇女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摆不停。这被解释为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危象”。接着,Mesmer传给她们的“磁流”继续起作用,这些妇女恢复常态,治疗完成。他治好了一批又一批病人。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后来有几个上层人士在治疗中死去,他被接受调查。调查组由4名法国医学会会员和5名法国科学院院士组成,其中包括富兰克林和拉瓦锡。调查结果认为:在“磁疗水”中找不到任何带有电活性的证据,在蒙住病人眼睛时,她们分不清是否在做“磁疗”,不施“磁疗”仅凭想象,便可使她们抽搐。没有想象,仅凭“磁疗”,则什么结果也没有。所以,这种“磁疗”对治疗没有用处。(6)
“磁流”和治疗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心理暗示对治疗结果却有必然联系。这种疗效的取得是有条件的,对心因性疾病、对易于接受暗示者,尤其是妇女,效果好。如果把把戏说穿,其暗示作用削弱。对器质性病变,肯定没有效果。有几人在治疗过程中死去(如:突发心脏病之类),当属这种情况。 Mesmer的错误在于,他把暗示的作用泛化了,神化了,虽对治疗对象加以挑选,由于所谓“磁流”和治疗结果之间无必然联系,出现问题也就是必然的了。
证明一个命题是否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必要条件,否则不能成立。2003年对SARS病原菌的确定,走过一点弯路。开始在病人尸检标本上发现衣原体,这是偶然的,要证明其必然性,唯一性,或为必需的致病因子之一,必须在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多个标本上发现同一病原,经易感动物实验,能证明其传染性,在恢复期病人血中,能找到相应抗体,经多方位考察和印证,未见其他病原有如此专一的现象,即可万无一失地确定为病原,否则就是操之过急了。洪涛的失误和钟南山的严谨,概源于此。(7)
, 百拇医药
由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心理暗示作用,所以,新药或新疗法效果的确认,必须有足够的样本,严格的对照,可重复性的确认,副作用评价等,才能确定其是否能用于临床。这是排除偶然性的必经过程。一些神医在媒体上做的广告,如“某专家教授学贯中西,用纯中药纠正致病基因,使糖尿病下肢坏疽的患者逆转,免去截肢之苦。”或“使尿毒症发生逆转。”不要说必然性,就是偶然的个例也是编造。这纯属迎合病人心理,不仅延误患者的治疗,也损害医学的形象,只有快速敛财的功能。
4. 从偶然到必然需要功底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谚云:“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都是凝结着真理的精辟之言。前述用低渗液处理细胞效果好的发现,比较简单,但当事人必须有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且愿意试试。更多的过程,则需付出更多的艰辛。
1963年1月2日,一位工人的手被机床冲头从腕部切下。工友们把伤者和他的断手送到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当时的常规处理方法是,清创缝合残端。骨科医生从不缝合血管,何况尺、桡血管只有2.5mm。接诊的陈中伟大夫认为应该把断手接起来,以便恢复功能。但断手再植没有先例,他回忆起平时在文献中看到第二军医大学屠开元等曾做过动物实验,他们很快又找到这篇文献,查到他们吻合血管是用塑料套管做支撑。狗的血管有4mm粗,动物实验用的套管用不上,他们就用胶丝拉细了代替,手接好后,术后出现了严重水肿,经咨询屠开元,采用了切开减压,终使再植的手成活。以后,陈中伟又更上数层楼,创造了显微外科,段指再植、组织再植、腓骨再植等六项世界第一。1977年的《美国外科年鉴》称,世界显微外科中心在中国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 百拇医药
陈中伟作为骨科医生,会常遇到类似病例,但什么时候遇到谁,有其偶然性。按常规处理,不算错,断肢再植的机遇就要让给别人。陈中伟有功底。他平时看文献知道有此专题的动物实验,可以作为借鉴,这比从头摸索,减少了很多盲目性。更重要的是,他在上医科大学时,做过解剖助教,解剖过20具尸体,对全身解剖,尤其是腕部的肌腱、血管、神经的关系烂熟,才能接而不乱,无此功底,即有其志,操作起来要困难得多。为了吻合小血管,他又把大白鼠的尾巴切断了再接起来,作了数千上万次。不练出一副巧手,不可能接好在显微镜下才可以接的血管。(8)陈中伟的成功,寓于骨、血管、神经、肌腱等组织有再生能力这个必然性之中,只要接得对,术后不感染,血液流动通畅,再植成功是必然的。
总之,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之一,注意扑捉偶然出现的、乃至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比较之、探讨之、深究之、实验之、实践之,或许会有有价值的发现或首创。所发现的任何新观念、新技术,都是事物的必然性在起作用。所发现的新观念、新技术是否具有必然性,应经证明和实践的检验。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谢德秋:医学五千年(外国医学史部分)(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2:30-40
2.Motulsky V主编:人类遗传学 第三版(罗会元主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6
3.许曼音主编: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88
4.沙颖河:中国“伟哥”(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262—267
5.刘开泉:诺贝尔医学奖与一氧化氮(J)医学与哲学1999 20(2):32--33
6.谢德秋:医学五千年(外国医学部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2:148—153
7.吴学东、梁国钊、严建心:非典病原发现的方法论反思(J). 医学与哲学 2004 25(1):23—27
8.马湘东主持:大家·陈中伟 央视网http://www.cctv.com/program/dajia/20030717/100853.shtml2003-07-17, 百拇医药(Br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