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促进骨愈合
电刺激,1,原理,压电效应,动电现象,2,外来电信号对组织内部影响,3,电刺激的形式,参,考,文,献,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电刺激作为治疗骨折和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和使用较多。目前,随着物理、电子工程学科发展,电、磁技术在骨科治疗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发展。[1]1 电刺激促进骨愈合原理
活体骨始终处于重建过程,以适应身体荷载的变化,骨受应力变形,骨内产生的电位称为骨应力产生电位(stress-generated potentials, SGP)。骨内SGP产生压电效应和动电现象[1]。
压电效应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学者Yasuda和Fukada提出压电效应,即骨受力后,在相对两个外表面上出现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受压的凹面出现负电位,产生新骨,张力的凸面呈正电位,出现骨质吸收,骨折后骨折区出现强烈负电位,并持续到骨愈合[2];Fukada认为在骨质受压一侧为负电荷,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而分离的一侧(张力侧)为正电荷,骨质吸收。压电效应得到证实后,逆压电效应也被证明,即给骨组织施加电场时,正负极之间产生应力和应变,这也说明了骨的应力和电位变化的密切关系。由此。得出结论:机械应力作用于骨,先引起电位变化,然后是骨形成[3]。
动电现象 固体与液体处同一体系,固-液界面产生双电层。固体表面吸附一层离子,称为紧密层,其邻近液体,紧密层相同电荷的离子浓度大于不同离子浓度,称为扩散层,界面区域正负离子趋于相等。因此在紧密层和扩散层中的区域,相对于层外液体中的电位,形成双电层,厚度约为几十Å的量极。当液体沿固相表面作切向运动时,吸附于固体表面有一层静止液体,其与流动液体的分界面称为滑移面。其上双电层电位称为zeta电位。液体流动时,其中离子也同时流动,从而在流动方向的两端产生电位差,称为流动电位。
骨内微管系统,包括哈佛管、伏克曼管及骨小管,骨和液体之间形成双电层。骨受力变形,微管中体积缩小区域压力增高,体积增加区域压力降低,致使液体在微管中流动,产生流动电位。电位和压力呈线性关系。在静态压力下,骨的力-电电位就是流动电位。动态载荷下,骨的力-电电位主要来自压电效应。
骨的恒定电位 1966年,Fridenberg发现兔长管骨表面正常情况下也存在一种电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