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6年第18期
编号:11305869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年第18期
中医理论,1发端于《周易》,2肇启自五行,3源出于《内经》,4确立在《千金》,5发展于后世,6心肾相交的机制,7心肾相交的意义及内涵,8临床应用及研究,[参考文献]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医学中的心肾关系反映了五脏重要的生理机制,心火下降,肾火上济,二者的平衡协调是五脏气化的重要内容,亦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试从中医理论的历史渊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1 发端于《周易》

    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交即是水火相济,而“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心肾水火相交的理论发端在阴阳。阴阳理论奠定在《周易》。水火之象对应在八卦,故而水火相交既济当源出于六十四卦,阴阳原本是一对朴素的概念,最初不过指示日光的向背而言,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作为哲学上可以概括自然界相关联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念,乃由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通过发表阴爻(--)阳爻(—)排列组合成八卦以后才形成,故《易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伏羲先天八卦是讲阴阳对峙的,因此八卦有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的对立之象,水火自列其中而坎属水离属火,二者对应成象,水火相感殆其发端于《周易》。

    八卦是通过大量事物和现象概括抽象出来的。它讲运动变化,讲中和平衡。既济卦象不但指出水火相济因其“刚柔正而位当也”,所以能保持中和平衡的正常运动,同时还指出这种平衡是相对的。水火二者相交不可能永远势均力敌。故云:“享小利贞,初吉终乱”并提醒要“思患而豫防之”。这一种阴阳水火相交平衡是心肾关系的主要渊源。

     2 肇启自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是古代的哲学概念,最初代表古人对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的认识,故《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大传》具体指出五种物质的用途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其后进一步认识到五种物质乃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它们之间交互运动于繁纷复杂万千变化的自然界,并由此抽象出五行哲学的一般特性。如《洪范·九畴》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按五行的一般特性将五脏分属五行,心肾归属水火而亦有南北之方位,水火之特性。

    五行的运动变化即为五行气化,气化以中和平衡为目标,而水火二者火在上水在下,火居南水居北,南北上下必然相交升降以中土为本枢纽以保持气化平衡协调。且水火之中复有阴阳水火,引申出心肾二脏生理上的相交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