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研究动态
编号:11308792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优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44期
     脾胃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故对脾胃病的治疗和研究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在脾胃学说的指导下,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疗效独特,建国50余年来,广大脾胃病工作者承前启后、积极开拓,脾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疗效独特,涉及的病种覆盖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方面面。而独具代表性的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现就这几种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简介如下:

    1.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消化不良。近年来该病已成为临床诊治研究的热点。西药治疗本病没有公认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促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抗焦虑和抗抑郁等,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多。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饮食伤胃、劳倦伤脾所致,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胃,而又涉及肝脾两脏,治疗以疏肝和胃、温中健脾为主。常用方剂有四逆散、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小承气汤、小陷胸汤、沙参麦冬汤、金铃子散、丹参饮、化肝煎等。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缓解症状明显,疗效满意,充分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性,与西药相比具有更经济、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等优势。
, http://www.100md.com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明显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西医尚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针对病因病机,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内伤情志,外感六淫,调养不当,或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肝脾不和,脾胃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湿浊阻滞,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主要治法有疏肝健脾、理气宽肠、润肠通便、清热化湿、温中除湿、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中药内服外,还有针灸、推拿及情志调节等疗法,疗效显著。我们检索了近10余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5篇,按DME的方法截取文献28篇,治疗组共1114例,分别用中药固定方剂、基本方加减、针灸等中医方法,结果痊愈248例,显效487例,总有效率65.98%;对照组共935例,分别用西药得舒特、培菲康、思密达等治疗,结果痊愈130例,显效238例,总有效率39.36%,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 百拇医药
    3.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结肠、直肠及肛门功能异常导致的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人群中约有50%以上的人曾受到便秘的困扰,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医对本病多采用对症治疗,副作用较多并有可能产生依赖性,中医药治疗本病则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气血不足等所致。其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脾、胃、肝、肾的关系至为密切。在治疗上,中医多通过调理各脏腑气血阴阳来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从而达到通便的作用。检索近10余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0篇,其中中医药治疗组1209例,结果痊愈549例,显效394例,合占77.99%,其中与西药作对照观察556例,愈显率73.01%;西药组401例,愈显率51.33%,可见中药疗效优于西药。目前上市的治疗便秘的中成药种类很多,如具有清热通便作用的复方芦荟胶囊、新清宁片等,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麻仁软胶囊等,以及具有理气通腑作用的四磨汤口服液、六味安消胶囊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4.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其治愈难度大,易于复发,并有癌变倾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一大特色病种,尤其在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及抗复发方面,中医药的治疗效果突出,与西药相比有明显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等致脾胃损伤,湿热内生,蕴结于肠腑,而致反复发作。治疗上采取分期辨证论治,活动期以清热化湿、凉血化瘀解毒为主,缓解期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为主,并可辅以调气行血、消积导滞、托毒生肌、温肾固涩等治法。检索近10年相关文献47篇,主要治疗手段包括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内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中医药结合治疗等。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76.48%;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45.05%。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在中成药研制方面,广州陈李济药厂开发的“补脾益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总之,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经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疗效肯定,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 百拇医药
    5.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及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等病因引起,主要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脾胃气虚等,常涉及多个脏腑。治疗上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健脾清热、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益气活血等方法,其中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则是预防溃疡复发的主要机制。现代医学认为HP感染是其致病和致复发的重要原因。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证明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清热化湿药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而一些益气健脾药、活血化瘀药也有一些疗效。消化性溃疡的成果集中在有效方剂的研制,大连中药厂研制的海洋胃药(海螵蛸、黄芪)、兰州中药厂研制愈溃灵(陇马陆、甘草等)、天津市第五中药厂研制的溃疡宁胶囊(珍珠、冰片等)先后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这些中成药多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等特点。
, 百拇医药
    6.慢性胃炎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卓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之一。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先天禀赋等有关,其病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机变化可由气虚、气滞到血虚、血瘀,可由标实与本虚相互夹杂,亦可虚寒中夹有湿热。本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根据阴阳、气血、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分别侧重以不同治法。脾胃虚寒者宜温中止痛,胃阴不足者养阴益胃,气滞者疏肝理气,有郁热者清热和胃,有瘀血者活血化瘀。中医药开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治疗工作已有多年,并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的临床报道及病理结果证实,中医药可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从而扭转了胃癌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1986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镜人教授主持“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获得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省(部、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研究系统探索本病辨证规律,总结处方用药经验,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重点观察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及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筛选有效药物,寻找治法,以调气活血治则治疗52例萎缩性胃炎,随访3~5年,症状及病理有效率各88.46%和73.08%;胃黏膜病理对照,腺体萎缩改变P<0.01,肠腺化生改变P>0.05,7例伴不典型增生全部消失。
, 百拇医药
    以李乾构教授为代表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即现在的脾胃病分会)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组织开展了胃痛系列中成药的研制开发与临床评价,影响很大。其中颇受关注的有温胃舒、养胃舒的临床评价,1987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成果,并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随后,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持开发了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阴虚胃痛冲剂,成为治疗胃病的系列中成药,现由本溪第三制药厂生产,成为畅销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中医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其特色及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整体调节,中医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一脏功能失常,必影响他脏或由他脏功能失调所致。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其次,治疗用药灵活多变,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春季肝气旺,故应防止肝木克土,宜适当疏肝健脾;夏季湿气盛,易感湿伤脾,宜健脾利湿;秋冬季节燥气盛行,宜养阴润燥。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均可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许多治疗脾胃病的中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或调料,如生姜、大枣、茯苓、薏苡仁等。, 百拇医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