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17227
加强对动物源性疾病的研究与预防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5日 《中国医药报》 2006.12.05
     “面对连续5个月居我国报告死亡人数最高的传染病种——狂犬病,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狂犬病等动物源性疾病的研究与预防。”日前在上海召开的以“动物源性疾病”为主题的第81届东方科技论坛上,两院院士沈文庆、闻玉梅和戚中田、周晓农等专家建议,我国应该加紧建立动物医学领域的疾病监测机制,为人类传染病的流行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动物源性疾病量大面广

    现代医学认知的1145种人类传染性疾病中,有62%来源于动物,被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医学上又称“人畜共患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乙型脑炎、链球菌病、流感等疾病,都与动物的带毒、带菌、带虫有关,这些病在动物和人之间相互传播,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30年来,全球又发现了30余种新的传染病和4种传染性综合疾病,还有近20种传染性综合疾病尚未完全界定。“新现传染性疾病对人类来说是新问题,其根本上具有动物传染病病原体的多宿主特性。有些动物的病原体,在动物医学中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而对人体医学来说却是新问题;有些病原体,人医和兽医分别进行研究,缺少相互沟通和交流。”上海市畜牧兽医站站长张苏华对此有些担忧。
, 百拇医药
    “人口膨胀势必加速垦荒和城市化进程,侵蚀动物领地,促进动物体内携带的生物体向人类转移。例如艾滋病病毒(HIV),在动物感染并未引起严重病变,传染到人类则引起严重的后果。”第二军医大学朱淮民教授说。她进一步解释道,城市人群密度增加将增加登革热和鼠疫的流行,与动物接触得越多,动物间传染病传至人类的机会就越多(如旋毛虫病、莱姆病、汉坦病毒病等)。

    专家认为,在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中容易发生的,而在正常人群中不易发生的,或以往认为不致病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大多数来自于动物,以HIV感染为例,1995以后我国HIV感染人数急剧上升,据预测目前的感染人数近百万,我国已经进入HIV的广泛流行期。根据HIV感染到发生艾滋病的自然进程(8~10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感染的病人(近百万)已经或即将进入发病期,即发生机会性感染,这成为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问题,应引起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及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狂犬病疫情快速回升
, 百拇医药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狂犬病在我国曾一度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快速回升。50多年来,我国狂犬病出现3次流行高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是我国狂犬病报告病例高发的时期。2004年与2005年的报告发病数分别为2651例与2571例,形成第三次高峰,而且增长的趋势仍在继续。今年1~9月全国累计报告发病数为2254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69%。全国疫情监测表明,狂犬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另外,在全国狂犬病疫情总体上升的同时,部分地区在若干年无疫情后,近来出现狂犬病的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而且向周边地区扩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指出,狂犬病预防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对狗的免疫。人们选择狗用疫苗时不能因为价钱而忽视质量,不要选择减毒活疫苗。按照有关国际规定,这类活疫苗在动物身上是被禁用的,因为它们不仅起不到多大的保护作用,而且可能成为新的感染源。“现在不少此类国产疫苗都有这种隐患。”
, 百拇医药
    针对我国狂犬病防治中存在的没有建立起长效防制机制,缺少各部门的配合,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对犬猫等宿主动物进行“管、免、灭”及加强暴露后的预防医疗处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张永振建议:政府重视、各部门配合,建立狂犬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加强犬类等宿主动物的管理,控制传染源;加强暴露后伤口的正确处理与免疫率;加强疫苗的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建设完善的狂犬病监测系统,科学开展狂犬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

    ■两方面着手加强研究和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强调,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新现和再现传染性疾病,应当保持警惕,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大专项以及基础科学问题中都涉及到重大传染病、畜禽水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理、生物安全保障等相关问题。专家认为,控制新现和再现传染性疾病,应当重视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人员的培训,发展检测和监测新技术,监测导致这些疾病的影响因素,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流行。
, http://www.100md.com
    SARS、猪链球菌人体感染出现了多例死亡的病例,今夏北京发生的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者辗转多家医院未能得到及时诊治等事件,都说明医学界对新现传染性疾病的认识不足,亟须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因而,“开展与新现和再现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科研攻关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为此,许多专家建议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研究和发展检测和监测新现/动物传染病的新方法。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常规的诊断方法已不能适应或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数病原体的最终鉴定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发展和建立快速和准确的新现、再现传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和鉴定技术,是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也是为流行病学调查所需的。

    二是建立疾病的预测预报系统。检测和定期监测是发现疾病流行及迅速做出反应的技术支撑,疾病的预测和预警系统,是基于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基础上的以数学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为手段进行研究的结果,最终的目的是建立起感染性疾病研究和监测网络。“目前我国在动物医学领域,还缺少疾病监测机制”,动物医学和人体医学工作者是同一阵营的“战友”,应共同探讨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应急措施,在动物源性疾病尚未传染给人类以前,就应及时追踪它的传播情况。

    □岳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