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46期
编号:11314410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初具规模显成效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46期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首席专家刘秀梅研究员报告,目前我国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控制网络已初具规模,监测范围扩大、控制重点明确。

    据介绍,我国监测点已由2002年的13个省扩大到2006年的19个省区市,监测范围覆盖了全国8.3亿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70%。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圈定了应重点控制的生物性危害。生食水产品中为副溶血性弧菌、寄生虫,熟肉制品中为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生食蔬菜中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乳制品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婴幼儿食品中为阪崎肠杆菌、沙门氏菌,家庭自制发酵淀粉类食品中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监测网络还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因及消费者食用量较大的几类食品中常见的5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或评估。结果发现,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季节性分布,以5~9月为高峰期,其中7、8、9月为最高。在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病因构成中,病原微生物所占比例最大,2003-2005年间每年所占比例分别为46.1%、37.1%和31.1%。在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的构成中,植物类占34.9%,动物类占27.9%,不明食品占19.8%,混合食品占6.5%,多种食品占3.5%,其他食品占7.4%。2000-2004年不同食品中病原菌的污染趋势监测显示,在生肉、熟肉、生奶、水产品、蔬菜类食品中,生肉的阳性检出率最高,水产品的阳性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刘秀梅指出,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特点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首位,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公共餐饮单位(饭店、食堂)或家庭。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原料污染或变质,以及食物的储存和加工不当。, 百拇医药